短评
楼层撤桶后,垃圾投放点该怎么设?这个问题难住了广州白云区时代天朗花园的业主和物业公司。南都“记者帮”介入调查发现,“邻避效应”难题在垃圾投放点选址一事上体现明显,业主无法接受垃圾投放点建设在自家楼道附近,但建远了又担心刮风下雨天撑伞扔垃圾太费心太危险。
“楼层撤桶”后的7栋住宅、900户居民,设置两个定时垃圾投放点其实已经超标,按照广州对物业服务行业生活垃圾分类给出的标准,“物业管理小区原则上每300-500户设置一个定时投放点,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米”。在方便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垃圾投放点的数量,也是出于对提升业主居住环境质量的考虑,这是“楼层撤桶”的背景。
都不愿意垃圾点设在自家楼下,但设到小区出入口又觉得路途太远、刮风下雨扔垃圾不方便……说到方便,“楼层撤桶”前开门就能扔垃圾其实更方便,但在方便与卫生之间的取舍,业主应当有最基本的理性。而同样的理性,本应也体现在对待楼下垃圾投放点问题上,垃圾投放点的远近,依然众口难调,物管对不合心意的垃圾桶动辄“强拆”,不管实施主体是谁,这都不应当被鼓励。
严格说来,引起争议最少的“雨露均沾”垃圾投放点设置方案,虽然回避了矛盾,但其实也欠妥。姑且不说每个楼一个投放点的方式,按照现有标准看本身严重超标,某种程度上,一楼一桶的方案,不管桶放到多不起眼、多与世无争的角落,也是“楼层撤桶”撤得不够彻底,甚至可以说相当于没撤。
邻避效应各方都坚持不退让的结果,很可能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引发争端的设施都远离争议各方,比如在这个小区,就是把垃圾投放点设到小区出入口内外侧。当然可能距离又成为业主纠结的问题,后续的投诉现在看来有点无厘头,比如进门就是垃圾投放点显得“风水不好”云云,可能终究不能奢望可以兼顾,业主对此要有最起码的预判。
其实,在邻避效应的个案中屡屡出现的一个问题,在这个垃圾桶摆放争议中同样存在,那就是对项目推动、发起和实施主体存在某种程度的不信任。各方预设的一个前提是垃圾桶的卫生问题无法解决,或者说对自身、对邻居的垃圾投放习惯严重缺乏信心。如果垃圾分类投放和回收都能保质保量、定时定点,现在困扰各方的“垃圾桶摆哪里”就不会成为问题。
垃圾投放点周边的环境能不能搞好一点?垃圾投放装置的密闭性能不能更高?业主关心的垃圾恶臭能否靠物管的及时清理、垃圾的密闭存放来减轻甚至解决?一个垃圾桶的摆放,背后可能关涉到整个垃圾分类处理流程的完善程度和执行情况,诚如新闻跟帖后的网友所困惑的,垃圾车来收分了类的垃圾,为什么还是都倒一起?
垃圾分类投放以及投放到什么位置,更多与习惯有关,方便与否充其量只能是有余力时才会考虑的因素。一座城市的文明养成,以及公民环境素养的细节,都不可能只是请客吃饭,而必然是与旧日陋习彻底决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