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一届“深双”该往何处走?

疫情后众专家展开“头脑风暴”,提出未来应思考城市如何应对紧急突发事件,探索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5月13日        版次:NA08    作者:谢湘南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下简称为“深双”)以国际性、先锋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已经成为深圳面向世界的重要文化品牌,与深圳共同成长与发展。从2005年到今天,深双成为城市建筑前沿领域与深圳市民两年一次的思想聚餐,是深圳城市生活文化的重要体现。深双不仅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前沿与创新的思考,同时在不同领域、行业乃至大众中产生深刻的影响力,这些影响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最终汇聚成深圳创新力的一部分。

近日,为下一届深双主题所组织的“头脑风暴会”于线上进行。讨论会的参与者身份丰富多元,深双组委会、深双学术委员会、深双策展人、参展人以及建筑评论家、艺术家等嘉宾共同展开交流,各抒己见:未来的深双会有更多跨界型的议题的讨论……从疫情带来的变化到双年展共性的延续、从主题讨论到运作机制,“头脑风暴会”带来了更为开放、更多视角下的思考。

应对

受疫情影响深双现场观众减少

未来展览如何应对突发情况?

4月19日,主题为“城市交互”的第八届深双以“线上闭幕式”的方式落下帷幕。这也是最特殊的一次展览闭幕式,受疫情影响,这届深双成为现场观众最少的一届。疫情使“城市交互”的主题也显出紧迫性与象征性。

设计互联馆长、2013深双总策展人奥雷·伯曼就表示,本届深双不同以往。在历届策展人参与的开幕研讨会上,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希望深双的场所创造精神不会被遗忘。另一方面,本届深双受制于疫情的影响,但也许我们可以对这种情况本身进行思考。“城市交互”的主题在后疫情的世界里含义已经不同于以往;“城市升维”中讨论的未来城市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而“城市之眼”板块议题已能够延展向拯救生命层面的内容。

未来的深双该往何处走?高密度的世界级城市如何更好地应对全球性的突发事件?如何打造日常模式和应急模式切换自如的“弹性城市”?虚拟世界的蓬勃发展会对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产生何种影响?当信息产生和交换的公共场所逐渐被电子技术所取代,建筑和城市会发生什么改变?未来的城市是否可能重归自然?人与城市的关系还有哪些可能性?

这些议题,让未来的深双充满更多可能性,以及不确定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建筑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朱荣远表示,“这次疫情强制性地把有机社会从实际的城市空间分隔开,虚拟世界的作用明显地提升了。这两个多月大家都在尝试用虚拟的方式生活。下一届的双年展可以在技术层面上对展品的呈现和传播方式做一个思考和准备。互联网建构的未来生活方式事实上改变了我们过去的日常习惯,我相信这种非常态在不远的未来会逐渐演变成常态。”

朱荣远认为,“深圳和香港是高密度集聚的城市,密度越来越高的世界城市未来在面对全球突发事件和风险时应该怎么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会如何转变?下一届双年展的大主题可以是“城市和人”,这次应对疫情我们将有机社会切割成封闭的单元碎片,这种方式是不是未来的方式?未来在面对这种被动的切割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不会有新的可能性?”

探索

下届展览可探索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把理论思考纳入城市规划等教科书

深双学委会主席张宇星提出,下一届的深双需要思考城市应该如何应对紧急事件和突发事件,并思考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他期待下一届展览可以探索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此外,他也希望深双未来能形成对城市、对人类共同体的深度思考,多年之后每一届深双的成果能形成系统的研究,进入城市规划、城市研究、城市建筑等教科书中,成为真正专业的“深双学”。

独立策展人崔灿灿则表示,“疫情让我感觉和城市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我第一次觉得城市像一个森林,虽然还在城市中,但是跟自然的关系更亲切了,开始意识到城市有另外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我不太相信技术,大家一直在谈线上展览,但互联网展览没法做。我们用互联网其实就是选择了媒介的单一化,把所有的东西都同质化,导致表达的意图和多样性被牺牲了。我觉得这届展览的技术性太强烈。我觉得人与城市的关系还有一种自然主义的可能,还有有机体的可能,还有一种非人类控制的可能。人和世界的秩序永远是第一位的,至于这个秩序是为哪个群体服务,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张之杨对崔灿灿的观点表示认同,他说,“展览原本就是线下的盛会,通过作品和活动产生交流、碰撞和思考;这样的公共事件也能够激活城市正向性的经济。如果完全搬到线上,时隔两年举办一次的意义还有多大?”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建人、主持建筑师、2015深双总策展人刘珩认为,“疫情对全世界的经济、文化、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可能都会带来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在未来的双年展中,公共卫生和公共基础设施相关的经济、社会、生态等不同方向的跨界议题可能会引发更多关注。深双以往的共性是否能够延续,比如鲜活的场地和实际的改造。尤其是分展场遍布深圳各区,如火如荼,主展场和分展场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以策展带动整个深圳城市的发展,我觉得是可以继续延续的。另外一点是将来的展览是否有可能不单是线下的,有可能是线上的展览等。”

突破

希望深双有机会跳出深圳

与北京上海等建立更紧密合作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新建筑》杂志副主编汪原认为,疫情之后人类进入了一种新的生存状态,进入了一个空间距离发生改变的“后人类时代”。人与空间和环境的关联、人与人的关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一届双年展是不是可以去研究这种新的状态?这样一种状态让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空间环境接口,需要城市的基础设施形成一个更密集更高效的网络。

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庞伟表示,“深双几乎是国内唯一一个思考城市的展览平台。我们过去有那么多的讨论城市各种可能性的作品,有没有作品言中今天这样的情况?我们是不是可以有一届总结式的双年展?我一直在呼吁对城市思考是不是能够离开城市本身。能不能走到城市外面去,到郊区去,到山里和海边去?深圳并不是一个只有建筑物的城市,山和海也是城市的一部分。让建筑师们在山里聚集起来,阐述关于城市的思考和关于自然的思考,我期待着这样一个特别透气的双年展,回到上有天下有地的状态,会非常有意思。”

镜像(Pills-Bills)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讲师王子耕表示,“疫情促使了我们对一些平时视而不见的问题进行思考。关于未来的展览主题,我觉得现在的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公共建筑作为人和人之间交流的载体这一项非常重要的位置。当信息产生和交换的场所被电子技术所取代,此时建筑和城市会发生什么改变?我觉得这会是很有意思的议题。”

张宇星表示,希望未来深双能够有机会跳出深圳,在展览方面和北京、上海等其他城市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共用话题和资源,拓宽展览的视野,这样可能会对中国各城市问题的研究和判断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声音

这次疫情强制性地把有机社会从实际的城市空间分隔开,虚拟世界的作用明显地提升了。这两个多月大家都在尝试用虚拟的方式生活。下一届的双年展可以在技术层面上对展品的呈现和传播方式做一个思考和准备。 ——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建筑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朱荣远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谢湘南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