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地上跑天上飞 智慧农业助力广州春耕

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将“看天吃饭”的行业变得越来越可控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3月24日        版次:EA03    作者:代国辉 莫郅骅

无人机植保

高速插秧机

农业无人车

近日,广州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广州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7.61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创26年来新高。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行各业生产受挫,复工复产成为政府工作重中之重。农业,这一看似“看天吃饭”的行业却在广州逆势上扬。

科技手段助力广州农业生产

广州农业喜丰收是多种因素共同叠加的结果。3月20日迎来春分节气,节气前后在各区轮番上演的春耕节活动将科技这一因素放大,让人们看到科技手段赋能的农业生产,正在将“看天吃饭”的农业特征变得越来越能够自主。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机械化设备替代人工成为生产劳动力。

在广州涉农的行政区春耕活动现场,一众高科技设备助力播种,令人目不暇接。在从化区,无人机空中撒种,新型农业机械往返田地间,不一会儿,插秧、施肥两道工序完成;在黄埔区,无人驾驶农机犹如拥有了“双眼”一般,可对农作物“察言观色”,个性化施肥;在增城区,5G技术让农业生产简单高效,智能农机、遥感无人机农业物联设备等高科技的应用促成了智慧农业生态闭环。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在总结“十三五”成绩时提到,近年来广州立足产业园主导产业,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强化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着力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科技运用直接推动产能提升的典型案例不在少数。

从化区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攻关协作,花卉产业园培育出2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荔枝产业园研发荔枝加工非热杀菌等多项新技术、多个新产品,高接换种改良3万亩槐枝为井岗红糯、流溪桂味等,提高产量1倍、产值10倍以上;从化壹号蛋鸡产业园自主研制黑水虻养殖全自动资源化处理工艺,日处理鸡粪100吨,实现种养生态良性循环。

院士团队在广州农业生产领域发光发热,助力广州农业生产走在领域前沿。南沙区渔业产业园设立刘少军院士工作站,打造智慧渔业,广州市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实现精准化养殖、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成为智慧渔业领先企业;番禺区名优渔业产业园建设麦康森院士工作基地,为现代渔业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罗锡文院士在黄埔区打造无人农场,实现从水稻播种、施肥、喷雾、收获等全过程无人化。今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共有袁隆平等23个院士团队在穗开展科技兴农强农。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耕地受到压缩,借用科技力量提升单位产量成为必然选项。在广州各区春耕现场,记者获悉科技手段在提高单位产量和生产效率方面的好声音。

在从化区中塘村,区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智能化机械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升了农业效益。“我们以一亩地计算,以往通过人手插秧,一个人一天最多只能完成一亩地的插秧工作;现在通过机械化插秧,一天最少能完成50亩地以上的工作。”该负责人介绍。

收获2020年再出发

广州将继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在科技助力下,2020年是广州农业的丰收之年。具体来看,2020年里,渔业生产最为迅猛,同比增长17.9%,增速24年以来最高;农业(种植业)实现快速增长,增长10.5%,是2004年以来最高增速。林业和畜牧业也逐步恢复,林业实现1.0%正增长,畜牧业下降幅度从上半年的-18.1%收窄至-2%。

今年,“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再被写进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开展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试点。推进现代种业示范区、隆平院士港建设。

在今年各行政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如何具体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有了更具体的表现。例如,从化区提出,携手校企研多方合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换挡加速;以新开花谷、荔博园、艾米稻香小镇为引领,深化5G与精准种养殖、农机管理融合发展,全力推进数字农业建设。

番禺区提出,加快建设名优现代渔业产业园,以麦康森院士基地落户为契机打造国家级现代渔业科技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县)。

3月初,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全市春耕春播生产现场会,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以促春耕春播生产为契机,迅速行动,抢抓农时,精心组织部署,全面铺开春耕春播生产各项工作。预计2021年全市早造粮食种植面积约为20.8万亩,其中早稻面积约15.8万亩。

春耕的号角已吹响,希望的种子已播下。

春耕进行时

地上跑、天上飞,立体播种

机械化插秧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3月16日,在从化区2021年农业机械化插秧、直播现场演示会上,一众先进的“铁牛”设备在鳌头镇中塘村从化香米基地轮番登场。

在水田里,多台水稻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机来回穿梭作业,机器声隆隆作响。带着泥土绿油油的秧苗在插秧机驶过后被插好在水田里,一次性完成插秧和施肥两道工序。

一旁的水稻直播机更是简单直接。它不需要育秧、移栽,而是直接将水稻种子播于稻田,更加节省了人力物力。另一边,一辆无人驾驶插秧机在田间穿梭。这台设备不需要驾驶员,农机遇到需要转弯的情况时,可以精确地停下,再进行转向。

除了地上跑的,还有天上飞的。空中传来螺旋桨轰鸣声,无人机在空中作业,稻种顺势从半空中撒落,如及时雨一般潜入泥土中,静待生根发芽。据介绍,无人机飞播技术省去了育秧、拔秧、运秧及移栽等生产环节。

新型农业机械吸引稻农

成立首支农技农化服务队

3月15日,白云区首届春耕节在人和镇镇湖村正式启动。活动现场展出了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施肥专用无人机等新型农业机械。镇湖村的两位稻农对高速插秧机非常感兴趣,她们不仅登上机械合影留念,还向现场工作人员仔细询问了很多关于插秧机的技术细节。

活动当天,由白云区供销联社联合省农技推广中心、市农资协会等单位组成的白云区首支农技农化服务队正式成立。该服务队将通过农技培训、下田指导、测土施肥、线上咨询等方式,为农户提供播种用肥、病虫害防治等指导,并致力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型农业机械,全力服务农业生产。

无人机内有乾坤

播种、施肥、喷药全搞掂

3月17日,在石楼镇沙南村,伴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一台无人机匀速低空掠过数亩田间。机身的种子仓同时作业,很快完成了播种任务指令。一行行稻谷整齐地播撒在了田地表面。

“这台植保无人机解决了我很多烦恼,以前对沙南村内的4至7号田(180亩)进行撒谷时,需要8名农民,用1日的时间才能完成。现在有了这台植保无人机,我们半日就完成了撒谷工作。”操作无人机的郭先生说,去年他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下购买了一台植保无人机。

这台植保无人机内有乾坤。使用者只需轻松通过遥控器一键返航,无人机就会自动返航到身边。其中,操作盘的界面设有播撒参数设置,可以调节仓口大小、飞行速度、播撒盘转速以及相对作物高度。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要,自行切换施肥、撒谷及喷撒杀虫药水等模式,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又快捷。

科技下乡助春耕

8个技术专家组带来先进技术

3月10日,2021年花都区春耕生产暨乡村绿化提升行动现场会在狮岭镇马岭村召开。现场会安排了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推广演示、相关企业产品推广等活动,引起大批到场农户的浓厚兴趣,拉开春耕生产和乡村振兴绿化提升序幕。

人勤春来早,农事催人忙。花都区推出各项春耕保供措施,全力支持农业生产活动,确保春耕农资供应,保障农业生产平稳发展,为春耕备耕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花都区将组织区农业技术管理等部门成立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等8个技术专家组,定时不定时到各生产基地开展技术服务,把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积极开展春耕生产暨农业科技、放心农资、农业机械“三下乡”,以及“科技强国、科普惠民”科技下乡等活动。

无人机精准植保

“科技范”十足

3月9日,黄埔区龙湖街迳下村的水稻田上,风景美如画。黄埔区政府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在迳下村举办广州市2021年春季农业科技下乡咨询活动暨黄埔区春耕备耕现场会。

今年黄埔区的春耕备耕会“科技范”十足,特别是现场展示的无人驾驶农机耕作、植保无人机精准植保等无人智慧农业项目令人耳目一新。

“与传统的耕作方式不同,今天采用的无人机变量施肥,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可以对农作物‘察言观色’,快速获知农作物生长的营养丰缺情况,根据作物的长势不同控制施肥量。”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博士周志艳介绍,这种方式可以大幅度减少劳动力投入,且肥料撒施均匀、用量更精准。

无人农机空中播种

优质品种提高亩产量

3月11日,南沙区农业农村局在东涌镇石基村举办南沙区2021年春耕春播生产现场会。

“今年我们村全年预计种植水稻500多亩,第一期的种植面积为170多亩。”在11日的春耕春播生产现场会上,石基村种植大户张志勇说,由于有广州市农科院提供的技术支持和南沙区的种植补贴,他对今年的水稻生产充满了信心。

记者在现场会上看到,农田上,无人机飞行播种。随着机器的轰鸣,在一旁田地中的几台农用拖拉机也开始了翻土作业。

南沙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沙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技术支撑。安排技术服务队下沉镇(街)、村,全覆盖开展春耕技术服务,把先进的良种良技良法推广到田间地头。

5G技术“下地”

农业生产简单高效

3月3日,在小楼镇江坳村的广州绿聚来农业发展公司种植基地,数台农耕机器往返穿梭田地间,犁地翻土。农户们三三两两,互相配合,施肥浇水,播种育苗,支架覆膜,一派农忙景象。

当下,增城区已基本实现备耕、插秧、统防统治机械化生产。更高级的是,增城区以建设5G智慧农业试验区为契机,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逐步建立智慧农业农村体系。

在增城区石滩镇的广州幸福田园蔬菜产业园里,科技赋能的农业生产简单而高效。工作人员通过操控无人机为农作物施肥,育种区的水肥一体化设备自动喷洒。该园通过引入智能农机、遥感无人机农业物联设备等高科技应用,对农场进场科学管理,形成智慧农业生态闭环。5G技术“下地”,黄土地变成“科技田”。

智慧农业科技秀

植保无人机:可切换施肥、撒谷及喷撒杀虫药水等模式。

无人机飞播:省去育秧、拔秧、运秧及移栽等生产环节。

机械化插秧:人手插秧,一个人一天最多完成一亩地;机械化插秧,一天最少完成50亩地。

无人机变量施肥:可对农作物“察言观色”,快速获知农作物生长的营养丰缺情况,根据作物的长势不同控制施肥量。

访谈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

我们努力把无人驾驶农机

做到“傻瓜式”

眼下,无人农场正在兴起,不断刷新农业现代化的“天花板”,广东也如此。2020年8月30日,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研科学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的水稻无人农场喜获丰收,这是国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水稻无人农场。今年2月,广州市黄埔区也引进了罗锡文院士团队的“无人农场”,利用大吉沙100亩水稻田打造该区的“无人农场”。

“我们的初衷是希望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把作业人员从繁重的驾驶操作中解放出来,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罗锡文说,水稻无人农场已实现“耕种管收”全面机械化,该技术有望推广至全国各地。

南都:如何才能称得上“无人农场”?

罗锡文:当前,很多地方都在建设“无人农场”。我们提出,“无人农场”应具备5个特点(功能):

第一是耕种管收,作业环境全覆盖。智能农机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到收成都能实现无人化,按照设定程序去完成作业。

第二是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无人农机能够自动从机库中开出来,沿着规划设定好的路线进入田间地头,找准指定作业点,通过走直线、掉头转弯完成全部指定作业。之后还能自动从田间回到机库,真正实现整个过程无人化。

第三是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因为农机上没有人,作业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农机上都安装了障碍物识别系统,行走过程中会不断扫描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如果有障碍物,首先会判断是固定式还是移动式的,遇到固定式障碍物则绕行,遇到移动式障碍物则避让。

第四是田间作业,实时全自动监控。包括对农作物长势、病虫害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第五是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智能农机根据所获取的农田信息,能够按照相关需求进行作业,例如走到有病虫害的地块就播撒农药。

南都:“无人农场”要真正实现拖拉机自己种地,需要哪些条件?

罗锡文:需要三大关键技术支持。第一是生物技术。以种植业为例,无人农场中的作物品种的栽培模式必须适应机械化作业。第二是信息技术。无人农机依靠北斗卫星提供精准的定位信号,并且需要5G通信技术支持,才能保证机器走得直。第三是智能农机技术,即无人驾驶的拖拉机、喷雾机等等。

南都:目前,“无人农场”的实施成效如何?

罗锡文:无人农场能有效提高作业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和肥料农药的利用率,实现全天不间断作业。比如过去犁地,一个劳动力和一头牛一天最多2亩地,现在使用无人驾驶拖拉机,50亩地3个小时就能翻整好,效率大幅提升。相比当地传统施肥方式,使用无人机精准施肥的情况下,增产比例高达10%。

南都:当前如何推广无人农机的使用?

罗锡文:现阶段还存在不少困难,包括农民还处于依靠器械员指导的阶段。我们现在努力把无人驾驶农机做成“傻瓜式”的,即提供给农民一个很简单的仪器,只需要到田里将一块耕地四个角的坐标位置存下来,输入到计算机里,路线就会自动规划好,农机就能够自动作业。我们希望农民能尽快掌握技术并受益,接下来再尽量推广。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