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惊讶到了!直播小众书画展竟有50多万人观看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5月18日        版次:CB02    作者:许晓蕾 谭庆驹

  黎丽明

从2009年开始,我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上班,便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是历史系毕业的,方向是社会艺术史,来这里工作是很对口的。而且广州艺术博物院的艺术品收藏闻名省外内,尤其是它的古代书画和广东书画收藏最为突出,它属于粤港澳地区内书画收藏最为突出的公营博物馆之一。在这里,无论是开展藏品研究、收藏征集还是策划展览,都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机构。

我的日常工作是策展。因为做展览需要对展品有所了解和认识,所以研究也必不可少的。在工作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就是每一次做展览能够吸引一些有心人来看展览。其实每一次展览开幕前我的心情都是很忐忑的,因为不知道观众的反馈如何,也不知道同行的反应如何。当听到一些好的反馈,就无比开心。比方,有一次,我做了一个与广州城市有关的展览,有观众会找我说,这个人的后代现在还在哪里住,他的故居在哪。这些都让我觉得做展览很有趣,很有成就感。能唤起人们的城市记忆和城市精神,是一所地域性博物馆的城市责任。

在疫情期间,我也尝试了第一次做直播看展,介绍学海堂学人书画精品展。这其实是个比较小众的展览,没想到在线观众数量有50多万,超乎我对观众和当下年轻人的想象。未来,我们或许应该将藏品与本地文化的关系再梳理一下。

在18、19世纪的时候,博物馆“藏”的功能很重要,到20世纪的时候,“展”的功能变得很重要,就是你如何通过展品铺排讲述这个地方、国家、社群的历史和现状。近十年,“教”的功能开始变得重要,就是如何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与观众搭建起一个沟通的桥梁。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去宣讲、普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我看来,提升“教”的重要性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调整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调整博物馆的功能。

如果博物馆以“藏”和“展”为核心,那它与观众是有地位的差异的。但现在以“教”为主,博物馆就需要以一个平等的、服务的姿态与观众进行沟通。其实,这几年国际的趋势,最突出的一个地方就是如何去重新构建博物馆和社区、观众群体之间的关系。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日益重要,而展览策划的方向也需调整得更接地气。

  声音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十几年来我们思考博物馆与观众关系的一个产物。我所理解的平等与多元,不仅仅是我们的博物馆工作需更多地以观众为导向,展陈叙事的角度更多元丰富,它还需要博物馆与观众之间有更多的良好互动,而非单向的输出。事实上,这几年博物馆的展览策划更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地域性的结合,这些都体现了博物馆在调整、构建新的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在这一方面,我们馆非常重视观众的反馈。目前很多博物馆都在做各种类型的直播,向公众普及相关的知识。线上的各种展示与宣教方式,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条构建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新通道。这股新潮流下,我们身在其中得踊跃探索与尝试。但我觉得也要守住我们博物馆人的初心,繁华喧嚣过后,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安静独处、认真思考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毕竟努力提高服务内容的质量,是我们应对世界万变的不二法门。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