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夫人许广平与恩平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9月24日        版次:GA10    作者:冯创志

  鲁迅、许广平和海婴,1933年。

  □冯创志

  侨乡广东恩平市区,锦江岸边,有一座近百年历史的被恩平人俗称为“大钟楼”的建筑,它就是恩平县公立图书馆旧址。

  恩平县公立图书馆旧址,位于现恩城街道办事处西门居委会沿江西路。该馆动工于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1930年建成,初用作恩平县公立图书馆。建筑坐北向南,砖混结构,中西合璧风格,楼高3层,2012年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但恩平老一辈人都知道,1949年10月21日恩平县解放后,直至1958年开平与恩平合县前,大钟楼一直是中共恩平县委会办公地址。当时,经常在此楼办公的是时任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县委社会科长李克平,县委书记兼县长郑鼎诺因政务繁忙,只是召开县委会议或重大事情才在此楼出现。而近年来,这里又增添了一个身份即“鲁迅夫人许广平在恩平工作旧址”,并且越来越为人所知。

  一

  2019年7月,笔者就访问过恩平市两位耄耋之年的老干部,他们当年都与许广平有过交集。今年90岁,土改年代在恩平县工会工作、上世纪八十年曾任恩平县长的冯炎告诉笔者,1951年底,当时担任中央土改工作团第五分团团长的许广平率团来到恩平县指导土改工作,许广平就住在恩平县委(大钟楼)。冯炎与她常见面,虽然直接接触不多,但感到许广平没什么官架子,平易近人。当时的许广平还有另一个身份,即国家政务院(即后来的国务院)副秘书长。

  另一位如今年过九旬,担任过圣堂镇松岭村土改工作组长的离休干部邹志杰告诉笔者,当时在公开场合,只叫许广平为“五团长”。当时由于君堂镇是重点侨乡,情况复杂,许广平就抓君堂镇为联系点。邹志杰所在的圣堂镇毗邻君堂镇,也好几次见到许广平。他印象中许广平长得很结实,作为广州人的她与村民交往没有语言障碍,但她听得多,讲得少,一讲话往往画龙点睛,抓住要害。

  今年91岁、谙熟恩平历史的老党员胡东平,1951年时担任恩平公安局政保干事。许广平率领的中央土改团第五团进驻恩平时,该团一百余人,其中包括中央部委干部十余人,专家学者四十余人等,胡东平就负责第五团在恩平的安保任务。

  胡东平老人说:“中央土改第五局来到恩平后,许广平就住在这大钟楼,她当时的公开身份是五团长,在恩平工作一百来天,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许广平亲自负责君堂片区的土改工作,亲力亲为,工作细致,恩平土改工作完成后,君堂片区是遗留问题最少的”。

  二

  许广平(1898年2月12日—1968年3月3日),笔名景宋,出身于广州高第街显赫的许氏家族。1917年就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1927年1月,陪同鲁迅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0月与鲁迅到上海正式同居。1929年,生子周海婴。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许广平承担起了保护、整理、出版鲁迅著作的重任,并一直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12月30日,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赵朴初和许广平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9日,许广平被任命为政务院5名副秘书长之一,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工作。1950年4月,民进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许广平当选为民进7名中央常务理事之一,并当选为中央理事会秘书长。1950年6月,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土地改革法(草案)》。民进主席马叙伦在会上发言,郑重表示民进热烈拥护土地改革法草案。10月11日,民进总部向各分会发出《发动会员中的积极分子参加土改工作的通告》。由此,人们也就能理解许广平积极参与新中国土地改革工作的脉络。

  1951年11月,许广平被任命为团长,率领由北京市机关干部、教授、学者、归侨、文艺工作者等100余人组成的中央土改工作团第五分团(也称人民政协参加广东省土地改革工作团),经武汉来到广东的四会、新兴和恩平等县指导土改。在这个工作团中,人员还包括广东中山人、当时的中央美院副教授萧淑芳(著名画家吴作人妻子)。在恩平工作期间,萧淑芳深入生活,创作《农村托儿所》《农村风貌》等优秀作品多幅。另一名来自中央教育部从事普教调研的工作人员范恒春,来到恩平工作期间,在团长许广平的支持下,对广东全省华侨教育进行了调研,编写出《广东省华侨教育之现状与改进建议》一文,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引起海内外侨界的高度重视。

  恩平是广东著名侨乡之一,当地的土改当然会引起海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关注。为了回复有关疑问,1952年1月16日,许广平在香港《大公报》和香港《文汇报》发表了《关于新会县外海乡地主陈鹤琴事件答复香港居民李宏业的信》,同年4月《民进》第四期予以转载(据《许广平的一生》,陈漱渝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一版)。许广平在信中写道:

  鲁迅对被压迫的农民“闰土”,是深深寄予同情的,是站在被压迫那一方面的。但“闰土”的生活,鲁迅笔下所写的还没有我现在所见所闻的深刻。我们的土改队看到农民没有棉被,盖的是层层破碎的麻包;没有棉衣,冷起来两手相搓缩做一团;饥荒年儿女抵押给地主作马牛,今年算是丰收年了,和土改队一同吃到的还不过是番薯稀粥;穷苦的人,一天不去割山草,就得不到食。这些情况,更鼓励我们土改工作要快快完成,使得百分之七十的贫雇农兄弟早日能够翻身,使这伟大的队伍能够脱离剥削,走向新中国的建设大业的行列中。这正是鲁迅生前寤寐求之,奋斗不懈的目标!

  ……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人,虽然从鲁迅那里学到些分明的是非,学到些有用解剖刀解剖自己的必要;但觉得还应该更加锻炼,所以自愿参加土改工作,以便给广大的农民服务,向农民学习,以便给自己思想彻底改造……

  以上可见,许广平率领的中央土改工作团第五分团在恩平等地指导土改工作期间,是取得很多实际成果的。许广平专门将工作体会和见闻写成《土地改革对我的教育》一文,发表在1952年3月15日的武汉《长江日报》上。

  三

  正是由于鲁迅夫人许广平与恩平的这段渊源,2000年4月,恩平市曾举办一场“学习鲁迅,振兴恩平”研讨会,共收到文稿35篇。时任广东省鲁迅研究会会长的郑心伶教授评价说,恩平这个鲁迅研讨会令人耳目一新。曾任广东省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江门市鲁迅研究会会长的关振强,鼎力协助恩平有关部门成功组织筹划了这次全国县级市唯一的鲁迅研讨会。

  关振强在恩平执教26年,1980年代后期到江门市工作。本次研讨会上,关振强和会议主持人、当时健在的原恩平市政协副主席关中人提交的《学习鲁迅,振兴恩平》一文提道:“恩平人与鲁迅许广平不仅‘结缘’于大钟楼,许广平有一个堂孙许锡宪,在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大)毕业后分配到恩平,执教20余年,并与恩平姑娘喜结连理,成为又一桩佳话。”

  从重温许广平来恩平留下的生活和工作的故事,到作为县级市举办鲁迅研讨会,恩平人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纪念和学习着鲁迅和许广平先生。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