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破题应试教育,中小学课程方案标准大调整

未来不再简单考查死记硬背 考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4月25日        版次:GA08    作者:宋凌燕

  河北邢台市家乐园小学,教师引导学生拼搭3D打印模型。

  淮安市天津路小学开展“国家安全知识进课堂”活动,检察官为小学生讲安全知识。

  实施了20年的中小学课程方案、使用了10年的课程标准有了大调整。4月21日,教育部官网公布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对此前的课程方案和标准作出修订。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推进素质教育,但多年来应试教育问题仍是困扰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此次对中小学课程方案、课标的调整将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中小学教材内容、教师教学重点、考试命题方向都将随之而动,应试教育问题或将得到破解。

  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告诉南都记者,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综合学习,强调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优化课程设置

  1至9年级都学“道德与法治”

  新课标首次研制学业质量标准

  据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介绍,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优化了课程设置,比如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明确,义务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新课标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了优化。

  南都记者了解到,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经历了组建队伍、总体设计、调研论证、组织修订、开展测试、征求意见等系列环节。去年,国家教材委及其专家委员会用8个月时间审议审核通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资源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吴刚平观察到,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反映了课程内容改革的新动向。“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形态和呈现方式上,跳出学科逻辑和知识点罗列的窠臼;复合型的课程内容观,可以突出习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价值,打破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知识技能训练魔咒,克服高分、低能、价值观缺失等乱象。”

  值得一提的是,新课标首次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旨在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田慧生认为,学业质量标准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学得过多、学得过难的问题,防止人为加大学习的难度、深度,这也是落实“双减”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科实践至关重要 要用学科独特的方式来学习

  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本次修订的课程方案和标准中反复提及的关键词。教育部解释,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新版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每个学科都对学生核心素养有独特“贡献”。比如,语文课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数学课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让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英语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描绘了我们希望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长什么样。”申继亮表示。“每门课程各自的育人功能不同,共同完成这个画像。”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郭华看来,“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重点。比如,把课程内容结构化,克服教学中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的单项训练等弊端,引导教师主动变革教学方式,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变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

  多位专家提及,学科实践对于培养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形容学科实践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路径。他指出,核心素养的形成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没有行动、创造、体验、感悟,只有记忆、背诵、理解、思维,无法形成核心素养。

  “学科实践本质上就是要求用学科独特的方式来学习,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数学的方式学习数学、体育的方式学习体育……尊重并彰显学科的独特性、体现学科的精气神。”余文森说。

  申继亮介绍,此次修订特别强调学科实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让学生经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的过程。课标规定,每学科要有10%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

  改变育人方式

  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 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对一线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认为,20多年来,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极大地推动了课堂转型,攻破了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形态。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探究缺乏严谨性与学科典型性,存在“虚假探究”的现象。譬如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有的教师会安排四五个探究活动:内容理解要探究、知识点整理也要探究……小探究很多,思维含量少,探究学习的质量无法保证,真正指向素养和能力培育的环节难以展开。

  崔允漷分析,上述问题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澄清先进理念,导致实践中出现浅层次行动,如新课程启动时没有很好地给教师解释清楚为何要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过程”从哪里来、是什么、到哪里去等;二是没有告诉学科教师将先进理念和具体学科合二为一的策略与做法,如语文教师不知道“过程与方法+语文是什么”。

  申继亮也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谈及,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就在推进素质教育,但这么多年来,应试问题仍然是困扰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从根本上、从课程教材角度去破解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首先要转变理念,让每一位老师做到“眼中有人”,不是眼中只有分数。

  “这次修订就是要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育人观念、育人理念,推动育人方式的改革。”申继亮说。

  国家督学、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原校长刘可钦参与了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过程中的专题研讨和审议审核工作。她指出,育人方式改革最终要落实到学校中,落实到课堂上,在改革的进程中寻找合理的最佳方案。比如,针对各学科各行其是,形不成育人合力的问题,学校要特别注重结合这次增加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建立相应的课程研发机制,引导教师突破学科边界,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

  刘可钦认为,应当尊重教师自主性,为其松绑,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时,应走出传统的“大波轰”听报告培训和“打卡式”教研的路径依赖,引导教师走出“教材、考试、分数”的小天地,研究更宽广视域下的新的教与学方式,建立起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实践。

  未来考试变化

  强调素养立意 考察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此次对中小学课程方案、课标调整后的“连锁反应”也将涉及考试评价。

  山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卓玉分析,按照目前的新课标要求,今后考试命题改革将出现几大方向:减少裸考知识现象,让测评发生在知识处于生成状态或应用状态的情境之中;从注重考查记忆理解的结果到注重考查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过程的发展水平;坚持试题的应有开放度和综合性,注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和评价问题解决结论的素养;从碎片化、点状式测试走向整体性、结构化测试。

  张卓玉认为,在素养立意指向下,考试、测试的宗旨不是学生的知识或能力的拥有状况,而是学生愿意和能够运用知识与能力去解决问题、造福社会的心智状况、精神状况。

  申继亮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解释,考试评价要强调素养立意,就是要在创设的情境、给出的任务当中去考查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去考察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不是简单考查学生死记硬背。

  比如历史,不再遵循过去死记硬背时间、人物、事件的考试要求,而是通过提供素材,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素养立意的考试命题,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素养的综合表现。

  申继亮举例,过去历史的考题可能是“《马关条约》哪一年签订?”现在题目要变为“《马关条约》签署以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办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也允许外国人来投资办厂,这两者有什么不同?”“这不仅仅考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更主要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方面的素养。”申继亮说。

  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申继亮在回答南都记者提问时还说道,新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评价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强调过程性评价,强调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仅仅局限于考多少分,还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进行跟踪,及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划重点

  考试命题改革方向

  减少裸考知识现象,让测评发生在知识处于生成状态或应用状态的情境之中;从注重考查记忆理解的结果到注重考查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过程的发展水平;坚持试题的应有开放度和综合性,注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和评价问题解决结论的素养;从碎片化、点状式测试走向整体性、结构化测试。

  声音

  这么多年来,应试问题仍然是困扰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从根本上、从课程教材角度去破解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首先要转变理念,让每一位老师做到“眼中有人”,不是眼中只有分数。——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

  复合型的课程内容观,可以突出习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价值,打破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知识技能训练魔咒,克服高分、低能、价值观缺失等乱象。——华东师范大学课程资源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吴刚平

  核心素养的形成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没有行动、创造、体验、感悟,只有记忆、背诵、理解、思维,无法形成核心素养。

  ——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

  在素养立意指向下,考试、测试的宗旨不是学生的知识或能力的拥有状况,而是学生愿意和能够运用知识与能力去解决问题、造福社会的心智状况、精神状况。——山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卓玉

  采写:南都记者 宋凌燕  图片:新华社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