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恋”爱,是“炼”爱

四代女性电影人各抒己见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3月27日        版次:GA09    作者:周佩文

  《“炼”爱》海报。

  南都讯 记者周佩文 实习生周正莹 多元化的价值观、城市化、高科技、互联网等,会对当下人们的婚恋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纪录片《“炼”爱》于3月18日上映后引发了不少讨论,有观众甚至认为其可以作为恋人或夫妻关系的“试金石”。近日,纪录片导演董雪莹、制片人陈玲珍、广州策划人兼导演符文瑜、90后导演及影像艺术家何伊童应邀,分别作为60后、70后、80后和90后女性的代表,在线分享了自己对当代婚恋观及女性成长的看法。

  纪录片《“炼”爱》真实地记录了生活在都市的5位单身女性:有人想谈一场不分手的恋爱,有人则相信冻卵才是“最有价值的投资”,有人在家人催促中往返于各个婚恋活动,有人则是把希望寄托在社交软件,还有人肩负起单亲妈妈的重任。尽管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迥异的价值体系,但她们正在面对人生中同样的情感命题:城市化、网络化的多元时代,我们面对情感应该持什么态度?影片叙事流畅,剪辑出彩,先后参展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等,得到认可。

  “我们更强调爱”

  导演董雪莹是一位80后,该片是她在寻找另一半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有感而发的。导演团队调研了差不多20多位单身男女,最后选择了5位女性作为故事主角。“《‘炼’爱》虽然是女性题材,但我不标榜女性主义,更不标榜‘剩’,我们更强调爱。”董雪莹认为,现在女性题材价值观相对单一,忽视了对女性内心情感的关注。她强调,《“炼”爱》有别于其他同类型的片子最重要的一点是更多地讲一个社会现象,更关注单身浪潮的社会性。

  她还透露,片名中的“炼”字除了谐音“恋”字外还有三层含义:一是“炼”爱而非“练”爱,这意味着爱不能是过于理性的、像游戏般不断地练习,而是每一次爱都是付出真情的;二是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婚恋上的挫折和创伤,有的人可能就把自己躲在一个壳里,不敢再全身心地投入,但有的人则选择浴火重生,继续相信爱情;三是都市里人与人之间距离感越来越强,希望火字旁的“炼”能够燃烧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70后导演符文瑜则认为,近年来对于大龄女青年或者都市青年的婚恋困境,大家更多的是输出一种焦虑,甚至贩卖焦虑,《“炼”爱》突破了对这种议题的审美疲劳,片中的5位女性关注的不仅仅是婚姻价值,还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她们对婚恋选择了不将就的态度。“片子给人感觉是‘举重若轻’,把严肃的话题用很轻松、很自然的方式让观众看到”

  纪录片?剧情片?纪录电影?

  符文瑜导演指出,作为纪录片,《“炼”爱》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直接把人物放到规定的情境里,让观众很快就能跟随镜头进入人物的生活情境乃至内心世界,这对于素片来说是一个突破。二是片子拍得很精致,像剧情片却又没有大电影的那种剧情拖着观众走的感觉,它具有纪录片的真实质感,而这种质感是可以打动人的,“纪录片跟剧情片的边界已经模糊掉了,这类片子应该会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或者形式。”

  董雪莹导演也坦承,该片在选择拍摄对象时,确实有意选择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女性,为什么她们找不着对象?这是因为多元化的价值观、城市化、高科技、互联网等,对婚恋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利有弊。与此同时,团队在剪辑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从300多个小时的素材中提炼90多分钟,最后就呈现了一个节奏比较紧凑,段落之间也能够承上启下、互为章节的像剧情片的效果。

  60后陈玲珍教授认为,与以往纪录片关注相对边缘的群体不同,《“炼”爱》是一个很接地气的题材,是一个人人都在讨论,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看着不太像纪录片,其实是片方有意为之。因为导演团队拍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之后,感觉到它要做成一个大电影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团队就更多地从观赏者的角度去思考,怎么在观看的时候既不损失它的真实性,但是同时又有流畅的观影体验。

  何伊童认为,符文瑜的感受印证了《“炼”爱》作为一份当代女性婚育困境的社会学样本是足够生动的。影片多条叙事线索中几位拍摄对象鲜活的性格也让她想起了一些近年来大热的“大女主”电视剧或电影——和《“炼”爱》类似,它们聚焦于在一线城市打拼、生活的30岁女性。但剧情片总会尝试用各种“人设”和“发糖”的爱情线来努力触及尽可能多的观众,这样的设置往往会让人物显得悬浮。纪录片则不一样,它用真实人物的真实反应来打动观众。她强调,“纪录电影”仍是纪录片发展的方向。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