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安镜头中的中国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3月13日        版次:GA15    作者:姚一鸣

  《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意)老安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12月版,298.00元。

  □姚一鸣

  老安是意大利摄影家,本名安德烈·卡瓦祖缇(Andrea Cavazzuti),人称老安。老安1959年生于意大利小镇卡尔皮,后毕业于威尼斯大学中文系。1981年夏天老安从米兰出发,途经加来、多佛、伦敦、香港、广州、上海等城市,到达了目的地南京。他是作为威尼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来南京大学参加暑期汉语培训班。一路上老安抓紧拍拍刚刚开放不久的中国。第二年他又留学复旦,这一次他在中国待了有两年时间,在上课学习之余到处拍照,把大部分钱用在旅行和拍照上,足迹遍布浙江、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河南等地,他因此也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一书,收录了老安从1981到1984年在中国拍摄的190余帧照片。它是一本摄影集,更是一本有关80年代的视觉回忆录,老安的摄影算不上出色,不追求光与影以及角度等技巧,但很真实,所捕捉的普通百姓生活及场景,都有一种原生态之美,那些我们所经历过的岁月,似乎都在老安的镜头里定格,那是一个外国摄影师好奇的视角,我们习以为常、孰视无睹的场景,在他的镜头里却充满着时代的印痕。对中国的好奇和喜爱,使老安的视觉语言更为的干净和有内涵。正如老安说的:“城市化是中国的一件大事。这里面硬件的变化是最大的,包括城市的面貌,生活的方式……那么巨大的变化,都压缩在很短的时间内。它用了短短几十年就完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才能完成的过程,所以特别压缩,只换了一代人,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气呼呼的小词典》是老安的随笔所记,“1990年从香港搬到北京以后,我才开始陆续写下一些经历和想法。这些笔记仍然没有任何完整性与结论性可讲,只不过留下了一些即兴的感想……”老安把这些随笔所记用词典的形式组合在一起,作家孛静读完后加上了“气呼呼”三个字。

  老安的《气呼呼的小词典》究竟有多精彩,让我们先来看几个片断:

  “好奇:一个人问我为什么会1981年就跑到中国来了,我说我好奇,他说我家一定有钱,有钱人才好奇。我没反驳,但他那句话让我琢磨了好几天。本来我家很穷,我的好奇心也不是空虚吃饱撑了找点乐趣打散郁闷的那种,是真诚并认真的文化追求。对我来说,好奇心是创新的基础,生活多样化的动力。无论如何,我的结论是:第一,在中国好奇两字略有点贬义,在意大利没有。第二,人家那句话也许点到了中国的一个问题:人缺乏勇气,或者说社会上看不起勇敢的穷人,成家生子养家糊口是第一位的,其他方面的追求很难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所以我想再次感谢我的穷妈妈,满脑子都是原则,不关心世俗,不关心成功,只要求我严谨地做事,认真地做人,然后就可以随便听从我的好奇。”(1996年)

  这些随札式的文字,是老安的不经意之作,也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遍访中国拍照时的所感所思,不拘泥于主题之类,是对老安摄影的另一种解读,同时也体现出他独到的眼光,留下了平常而又珍贵的记忆。老安的《气呼呼的小词典》在坊间有极大的声誉,一个意大利摄影家眼中的中国,不夸饰,不故作深奥,和他的摄影一样朴实动人,应该经历过80年代的人都会有深切的感受。

  当初一直有疑惑,老安的第一本摄影集为什么取名《稍息》,对此老安是这么解释的:回想起那个长期立正后的稍息时刻,那时候人是在生活里的,修鞋的、卖肉的、卖杂货的,都在街上,都在路边,随处可以看到,生气勃勃,但现在这些已经不容易看到了。“老安给这本摄影处女集取名叫‘稍息’,因为照片里的中国,政治运动和社会实验刚刚结束,是一段罕见的、短暂的沉静,人们在喘一口气,准备跃入很快来临的商业和消费的癫狂。”(《“立正”的太久,“稍息”就成了妙不可言的稀缺品》,《中国新闻周刊》)原来老安是用“稍息”完成他的中国“操练”。

  老安《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令人想起另一本十分有名的摄影集,就是肖全的《我们这一代》(花城出版社2006年4月版),书中摄录的对象均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艺界的名人,包括作家、诗人、画家、电影工作者、音乐家等,作者用真实的镜头和细腻的文字,记录了这一代人曾经的缺失、渴望、奋斗,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抗争,镜头下的不一样面孔,构成了一代文化人的群像。而《我们这一代》封面食指(郭路生)的照片更是震撼人心,而书中肖全的文字描述同样出色,看似是简单的介绍,透露出的是那个年代许多的讯息。作者肖全拍摄的一百个文化人群像,同样会令人忆起那个年代浓浓的文化氛围,《我们这一代》是一个摄影家的有意而为之,通过人物群像的视觉叙述,展现出对一个时代的定格和追忆。

  同样是反映上世纪80年代的摄影作品,肖全的《我们这一代》有意而为之,和老安《稍息》无意而为之构成了强烈的反差,面对镜头的文化人,和偶入镜头的普通人,显然表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不能说谁优谁劣,只是在表达上有差异。相比较而言,更喜欢老安的《稍息》,既有文化差异背后的视觉好奇,同时又保持了平静、温和的目光。老安的《稍息》无论摄影作品和文字,不经意间有着一种俗常之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记忆,都是融于这些俗常之间。其他如晋永权的《佚名照》,阎雷的《昨天的中国》,以及刘香成的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摄影集,视觉叙述怎样去表达逝去年代的风貌,并不是简单的捕捉或定格,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

  老安的朋友作家李静,是将老安摄影作品推广和出版用力最勤的人。李静在看了老安的摄影展“初识中国”后,决定帮这个默默无闻的意大利摄影师出版作品集,历经三年终于有了《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同时,李静也是最欣赏和了解老安的人:“他就像是意大利的雷锋和鲁迅。特别热心,也挺直率,带有审视意味和趣味主义的一种混合体。”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