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小蛮腰”旁发现昆虫新物种,超大城市如何与自然共生?

湿地是“肾” 森林是“肺”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11月14日        版次:GA07    作者:孙雅茜 刘威 陈冲 陈燕

  白鹭。

  红喉姬鹟。

海珠斯萤叶甲

西南齿唇兰

  大批候鸟飞临南沙湿地公园,它们将在这里进行最后一次“补给”,随后赶赴遥远的赤道和南太平洋地区过冬。

青云山天麻

潮州莸

  成群的鸟儿在树枝上嬉戏。

  放眼整个广东,珍稀物种的身影正频繁出现。深港两座超级城市之间,广州南沙湿地再度迎来了濒危鸟类黑脸琵鹭;去年4月,“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虎斑鳽也现身南岭;今年以来,一度销声匿迹的中华穿山甲开始在河源、惠州等地现身,茂名在9月也第一次报告了中华穿山甲的活动轨迹。

  栖息地环境的改善与恢复,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改善的重要条件。超级城市迎来珍稀动植物“市民”,也是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的最好注脚。

  广东建成1063处自然保护地

  省林业局的数据显示,5年来,珠三角完成碳汇造林3.4万公顷、林相改造4.6万公顷,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6个,湿地公园总数达127个。

  而纵观整个珠三角,带状森林、街心公园、区域生态廊道等的建成和提升,使巨型城市中的自然生态逐步变成一张亮丽的广东“名片”。此外,广东目前共建成1063处自然保护地,在城市和山野之间共同构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广东林长制的逐渐推进,以广东省主要山脉和河流为标识,整体布局全省鼎湖山、南岭、阴那山、罗浮山、云开山、莲花山6个重点生态区域,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全面推行林长制和建设高质量绿美广东打好框架。

  海珠湿地或有尚未发现的新物种

  日前,一篇名为《广州海珠斯萤叶甲属一新种(鞘翅目:叶甲科:萤叶甲亚科)》的文章登上学术期刊《昆虫分类学报》,一个生活在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全新物种进入人类视野。

  从新物种发现地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下称“海珠湿地”)向西眺望,现代广州的地标“小蛮腰”广州塔高高耸立。海珠,是广州重要的中心城区,也是一座江心洲。

  业界普遍认为,大城市中兴建的绿地和公园,环境普遍单一,并不能为多样的生物提供理想的栖居环境。但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星科告诉记者:“海珠湿地昆虫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颠覆了我们的想象。”杨星科根据过去一年多的监测和调查,以及调查团队掌握的标本数量以及涉及的类群,也相信海珠湿地可能还有尚未发现的新物种。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向好”

  广东近年已发现青云山天麻、潮州莸等多个全新物种;今年来,球果假沙晶兰、卢氏小树蛙等物种也在韶关、珠海等地发现,刷新了物种分布记录。然而,在大城市中,为一种未知的野生小昆虫留一片“自留地”并非易事。

  业界普遍认为,城市环境并不是培育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沃土。

  以有“公园城市”之称的新加坡为例,该地区虽然近15年来发现了逾百种新物种,但其中大多却不在城市区域。今年3月,当地发现新物种新加坡萤火虫,距离上一次发现萤科昆虫已经过去112年。新加坡地处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带雨林地区,新物种的发现尚需如此周折,可见巨型城市中发现新物种的难度。

  “此次在城市湿地环境中发现新物种,比较罕见。”在杨星科看来,这也说明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向好。

  “大城市里不能只有人”

  “大城市里不能只有人”,是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与建设者们的共识。在海珠湿地建设之初,与“城市化”博弈就成了其中的重要工作。比如,在湿地公园建设时,水务部门曾提出对湿地内的河道进行硬化处理;但云南省林草科学院原院长、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宇明等专家认为,湿地内的水域应尽量保证原生生境。“经水泥硬化的河道和道路固然更美观,也方便行走和管理,但鱼类和底栖动物无法在水泥河床产卵,两栖类也无法经水泥河道上岸,若此类生物数量下降,候鸟飞临时便会因缺乏动物性食源,而减少停留时间,数量和种类都会下降。”

  最终,广州市决定不对河道进行硬化处理,恢复河道的自然驳岸和近自然的湖滨带,此举最大限度保证了海珠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与自然湿地的景观效果,以及为两栖爬行动物和鸟类提供了栖息环境和觅食地。而在市民看来,目前海珠湿地的硬化道路多改为木栈道,步行游览也没有不便。“现在每逢周末,我和朋友都会来海珠湿地写生、徒步,湿地中的‘野趣’正是这里的重要‘卖点’。”广州市民唐小姐告诉记者。

  而农户的生计如今也不再依赖湿地内的果树,广州会以发放补贴的方式降低果园的经营强度。海珠湿地中,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不再是竞争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珠江的南北两支之间得到了生动诠释。

  纵深

  “以生态环境为代价 发展经济代价过大”

  如果说湿地是“地球之肾”,森林就是“地球之肺”。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不能没有“肾”,也不能没有“肺”。目前,森林城市建设已覆盖广东全省,11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中国林学会等单位11月7日联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治理智库报告》指出,大湾区内地9市形成的全国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森林覆盖率已达到51.84%,接近热带雨林国家巴西的水平。

  广东的城市湿地公园也得到快速发展,广州城中央除了海珠湿地外,附近还有南沙湿地、正果湿地等,在城市水环境治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在过去数十年的实践中,大家已经意识到,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代价过大。”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幸良说,在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标准的粤港澳大湾区,要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地对生态的保护和发展或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如今,珠三角9市与香港、澳门,不仅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引擎,也为大量动植物提供了栖身之地。时值秋冬之交,大批候鸟将飞临大湾区,它们将在这里进行最后一次“补给”,随后飞离欧亚大陆,赶赴遥远的赤道和南太平洋地区度过温暖的冬天。

  知多D

  广东近年发现的独特新物种

  海珠斯萤叶甲。其隶属于昆虫纲鞘翅目叶甲科萤叶甲亚科斯萤叶甲属,是广东省特有新种。

  西南齿唇兰。在广东怀集大稠顶省级自然保护区被发现,是广东省首次分布记录。

  青云山天麻。在韶关市翁源县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和天麻属的其它植物一样,没有叶子,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是依靠与真菌共生来获得养分。

  潮州莸。唇形科莸属植物,叶子互生,该独特性在于它是我国目前有记录的800多种唇形科植物中,第二种具有互生叶形态的植物。潮州莸的发现使世界莸属植物从7种增加到8种。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