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打白骨精是在哪座山”,不要让奇葩作业毁了阅读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8月22日        版次:GA02    作者:胡欣红

  来论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在哪座山上打的?”如果不是媒体的报道,真的很难相信这是小学生暑假作业里的题目。

  暑假是孩子们读书的黄金时间。不少学校还专门布置了暑假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但是,《文汇报》调查发现,孩子们却遇到了一些烦心事。除了小学生读《西游记》要回答本文开头的“天问”之外,初中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则需要“将保尔·柯察金每一年的经历,整理成一张时间表”。

  “整本书阅读”虽然是当下非常流行的概念,但其由来已久。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就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在近年来推行的新课程改革中,“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再度被重申,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被频频提及。尤其是随着“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启用,中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已经进入到语文教育实践环节。

  之所以倡导“整本书阅读”,一是选文式阅读存在“断章取义”的局限,不利于学生把握整体思路和人物的心路历程。二则是“互联网+”时代,碎片化与肤浅化的阅读风气盛行,受其影响,学生往往浅尝辄止。

  有布置就要有落实。为了督促“读屏”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啃下整本书,当然需要一定的检查。否则,只要上网一搜,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到一本书的主旨要义,如此“博览群书”便会毁了“整本书阅读”。但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在哪座山上打的”“将保尔·柯察金每一年的经历,整理成一张时间表”之类的作业,明显不在此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是“整本书阅读”,那就应该着眼于文本整体,引导学生通读之后获得各自的感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在哪座山上打的”,这种冷僻的知识有必要掌握吗?知道了又有什么意义?同样,整理保尔·柯察金每一年的经历,除了可以证明确实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外,根本无关宏旨。这些刁钻细碎的奇葩作业,不仅严重偏离了“整本书阅读”的本意,而且挫伤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令不少孩子大吐苦水,究竟意欲何为?

  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本来是一桩有意义而且有意思的事情,何以有老师偏偏整出这种大煞风景的奇葩作业?以笔者之见,这很大程度上折射了一些老师的应试僵化思维。作为人文学科,本来应该可以多种表达和理解,但考试却只允许一种答案。

  据媒体报道,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毛毛,期末的语文试卷有道题目:看图,把句子补充完整。其中,一幅图是飞机,要求学生填空:()越()越()。毛毛不按牌理出牌,给出的答案是,(feiji)越(guo白云)越(guo大山)。试卷下发后,孩子见到两个红色的“×”,一脸茫然,而正确答案是“飞机越飞越高”。不仅是很有想象力的“飞机越过白云越过大山”遭到“精准打击”,答“飞机越飞越快”和“飞机越飞越低”都不对。在这样的模式下,出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在哪座山上打的”之类的奇葩作业,恐怕就不足为怪了。

  同样是阅读作业,两年前杭州一所高中所布置的有关《红楼梦》的题目,就有趣多了。女生的题目是:论述宝玉作为男朋友的可能性。而男生的题目是:如果在金陵十二钗这些女子中,选一个作为女朋友,要选哪一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题目,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得以充分开展,这种开放性与发散性的命题,获得广泛好评。这样的作业,才是大力推进“整本书阅读”所需要的。 胡欣红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