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意无意,我们活出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7月25日        版次:GA12    作者:裴谕新

  《镜子里的中年》,刘颗颗著,花城出版社,2021年。 此书为作者的随笔集,反映广州都市女性的工作、情感与生活,多篇文章曾在南方都市报副刊首发。

  □裴谕新

  刘颗颗是我的朋友,我们时不时就要聚会吃饭。也不聊什么具体的事,又好像什么都能聊,一聚常常半天过去了。

  我只知道她读书、写文章就像我们聊天一样,是消磨时间的智力游戏,纯粹热爱,无所企图。没想到,她不声不响就出了一本书,不声不响给我寄过来了。拆开包装,封二介绍说:“这是她的第一本书。”用第三人称,还特意声明是第一本,看起来野心不小呀,还想出第二本第三本不成?

  这本书和其他一摞我买来还未及阅读的书籍,一起摆放在我的床头。不知为什么,它总是从一摞书里跳脱出来,吸引我去翻看。可能是因为这个书名,《镜子里的中年》,太有画面感了。这些年我的同龄人们,甚至有比我小十多岁的,陆陆续续隔三岔五在朋友圈、在聚会上、在发表物里,哀叹中年的来临,哀叹中年危机。她们好像都是在镜子里,在一根突然冒出的白发,或者眼角的皱纹上,找到了中年来袭的证据。明明是不敢相信、是不甘心、是畏惧、是抗拒,却又要自证:岁月饶过谁,别强撑了,干脆承认吧,中年啦,该服软就要服软……中年,必须危机,必须焦虑,必须抓紧最后的时机拼命地蹦跶,必须做好心理准备迎接下坡路的到来,就这样在此起彼伏的大合唱里建构了出来。

  我才刚刚勉强把自己划入“中年”这个队伍里,下决心和主流唱个反调,偏要活得青春向上、活力无限,誓要创造哪怕是唯一的一个反例,哪怕有一点和刻板印象中的中年不符。没想到,比我还小几岁的刘颗颗,在我看来超凡脱俗不按常理出牌的刘颗颗,和我一样选择单身的刘颗颗,你居然也加入了这一拨“中年”大合唱了吗?真令人诧异。

  读完全书,才发现刘颗颗还是我认识的那个刘颗颗,甚至比我认识的那个更多了几分睿智、超脱与自我,还有和她职业完全不符的天真、浪漫与诗意。她在封三对自己的定位是精准的:“我与中年格格不入,既有收获也是深渊,所以记录下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也许微不足道但对我而言却大有深意。”

  所以,虽然摆明了写“中年”,刘颗颗展现的却不是育儿焦虑,不是离婚和出轨,不是中年危机,而是一个与主流的“中年论述”格格不入的安静、清爽、自得其趣的单身女子生活,超越了年龄和文化的桎梏,绽放出别样的生命力。

  我甚至不断地在书里看到自己,想到自己,忍不住拿刘颗颗的记述来对照自己。结婚的人或许各有各的不同,中年单身女子却真的有很多相同之处:一个人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没有很多钱,也不缺钱,爱旅游,爱交友,享受独处。因为不需要抚养孩子,所以就像呵护孩子那样呵护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我读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童心。《夏日漫长》这篇里写到:“不管是30岁,还是40岁,一到夏天的傍晚就互相呼唤着,下楼去院子里玩游戏,那该有多好。”我忍不住笑了。这简直就是我。为什么我那么喜欢去健身房?和比自己小二十岁、三十岁的教练撸铁、打拳、摔跤、跳舞?这就是我不死的游戏梦想。人生在世,游戏为先。金钱的游戏,事业上升的游戏,成名成家的游戏,都很好玩,也特别高难度。不如玩一点简单的,马上就让人高兴起来的身体游戏。反正都是游戏。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喂养自己的内在小孩——那个不知疲倦玩游戏的小孩。

  不过,颗颗比我玩得更高级的地方在于,她还会唱歌(然而我会跳舞)。我超级喜欢看她在书里写的合唱排练和表演的篇章。有和残障儿童一起的街头快闪表演——颗颗内心太柔软了,她都没用残障一词,她用的是“眼睛看不到”。和小孩牵手,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反应,有的直接让你牵,有的要先摸你的脸,才给牵。看到颗颗最后一手牵一个孩子在街头快闪唱歌,再带着孩子离场,我的眼睛湿湿的,却没有流泪。因为颗颗写得特别克制冷静。现在我对会计的偏见完全溟灭了。会计,对于数字的执着,不代表内心不丰润。

  颗颗写什么都是淡淡的,有些地方,我觉得一定要大书特书,她突然就结尾了。比如,去香港参加合唱比赛,指挥只给她们订了两个晚上的住宿,意思就是参加完初赛就走,没指望进入决赛,所以不需要订更多的住宿。结果呢,她们居然闯进了决赛,还拿了成人组冠军。这不应该大书特书吗?没有,她就提了一句,整篇的重点在于她赶高铁的时候错过了一班,不得不转道深圳,为此还第一次乘坐了商务座,并详细描述了商务座的盒饭菜单。我的颗颗呀,你真比我更无厘头的可爱。我的无厘头是热烈的喧闹的,你的是冷笑话。

  我喜欢她书里那些无人描摹的景象和细节:合唱团去比赛,大巴司机说,从来没载过一车女仔一路都是唱歌的……一路唱歌的一车女仔,生活真美妙。

  我喜欢她克制下的柔情——喂流浪猫,但尽量顺手去做,而不是刻意而为之。因为不想有太多感情的涉入,不想把感情的链条拧紧,不然断的时候心承受不了。身在大都市,能做的太局限,有限的能量,先要做到自保。将所有的感情都淡化处理,是自我保护的惯习。

  我喜欢她的游记,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和视角。凌晨三点起床去等日出,非要站在观景台第一排,为了把黎明的第一道曙光摄入。她看到身后的台阶上,一个当地的印尼男子,自带酒精炉、小锅、水、手动咖啡机、咖啡豆,认认真真地煮咖啡,而不是等着拍照。颗颗问自己:“为什么非要站第一排?为什么非要拍照?为什么非要拍第一缕曙光?就像那位男子,安安静静坐在后面的台阶上,认真地煮一杯咖啡,然后喝着咖啡等日出不好吗?”颗颗的游记,是有她自己的专属标签的,可谓“人生况味游”。

  我还超级喜欢她写家人,特别是她的外甥牛牛,打电话自称“牛比西斯”,早上会反复来把你叫醒,做任何一件事,声音响亮地让家里每个人都听得见,以争取到玩游戏的时间……张欣老师夸我写作“真”,就算最亲近的人也绝不矫饰,敢于下手直剖。颗颗也是这样的。不过,我的爱恨特别浓烈,七情上面,颗颗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淡淡回甘,余味无穷。

  想来,今天的超大都会里,像刘颗颗和我这样的单身女子,加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部落吧。有意无意,我们活出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欧美日都有人写中年单身女子的生活,比较耳熟能详的包括《BJ单身日记》《欲望都市》《一个人住第五年》等等。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奇斯列夫新出的专著《单身社会》更指出单身在全世界主流化的趋势,以及中国都市越来越庞大的单身人群,连中国的单身节11.11演变成购物节,都影响了西方文化,以致于他们后知后觉将单身节设定为1.11。人口流动、经济发展、都市化、消费主义、教育、大众文化与社交媒体的出现……这些都构成人们放弃婚姻、选择单身的原因,但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是第一位的。当女性拥有更多机会去追求经济独立、职业成就,同时社会对于女性的婚姻压力也变得不那么严苛,自愿单身的女性就越来越多,影响了社会潮流的走向。

  单身不是主流,充其量只是支流。即便如此,这个现象也足够值得研究了。

  或许,单身女子反主流的中年生活状态,可以更好地解答,我们究竟想要做怎样的自己,而社会如何在追求发展与效益的同时,兼顾个人的福祉,保护不一样的选择。

  我觉得这是《中年的镜子》所具有的社会学上的意义。

  无论如何,刘颗颗终于出了第一本书,有底气做自己认定的事,给出自己的理解。这不仅值得庆贺,更值得反思。镜子里不只是一个单身女子格格不入的中年,更是每个人如何定义自己度过的光阴。

  

  裴谕新,博士,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著有《欲望都市:上海70后女性研究》等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