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急时刻“拉一把”,感谢拍车窗的人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7月25日        版次:GA02    作者:

  短评

  7月20日的大暴雨中,郑州京广路上的隧道被大雨淹没,直到23日,隧道积水的抽排还在进行当中,隧道里依旧可见积水和淤泥,被淹没的车辆被陆续拖运出来。据媒体报道,侯文超是当时堵在隧道边的司机之一,雨水漫上车轮时,他果断弃车并且大声呼喊、敲打车窗,让人们跟他一起逃生。

  侯文超被媒体称为拍车窗的人,当天他至少敲了20多辆车,而从呼叫同路者逃生到道路被淹,“整个过程也就是20多分钟,我们再回头看,已经找不到车了,刚才堵车的地方全部给水淹了。”通过事后亲历者的讲述,让人感受到郑州暴雨时城市一角的惊心动魄,也让人感叹,如果没有侯文超,后果可能不堪设想。侯文超的故事不免引发思考:当紧急情况突然发生,政府和组织等救援力量又来不及介入时,身处险境的人更多只能依赖类似的个体行动。

  那么,如何区分侯文超的行为与其他救助行为的不同?它首先不同于互助,他的行为并未体现“互相”的交换特征;它也不同于自救,侯文超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许多同路人。他们都身处险境,只是侯文超提前意识到风险,并且提示周围的人,显然其举动带有“助他”的道德色彩,或许称之为扶助较为合适。

  侯文超能够第一时间意识到风险,并非依靠天生的能力。他经历过北京的7·21暴雨,过往经历让他能够更有效地判断形势,选择弃车逃生。这种经历十分重要,事实上,在侯文超的讲述中,少部分车主正是因为对救生知识不太懂和不舍得汽车而不理解窗外那个拍车窗的人。这一方面表明,日常的险情判断知识需要更大力度地普及,但另一方面,并不意味着扶助行为一定要有专业背景才能开展,相反,本次河南暴雨很多事例表明,大多数扶助行为关键在于即时的判断和勇敢的行动。

  比如,即将淹没的车上,11人奋力救出祖孙3人;郑州银基商场雨水倒灌,市民自发救助地下室被困者;一女子被大水冲走,市民飞奔出手相助;一家三口掉入泥潭,路过市民奋力施救……可见,在危险的关头,行动本身就是力量。

  罕见暴雨前,许多暖心事例或许已很难再找到当事人,但通过公众不同角度的镜头却可以发现,危急时刻身边人的扶助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灾情救助有不同阶段,在前期的灾情突发阶段,道路不通,情况不明,类似“拉一把”的扶助行为与个人自救、彼此互助共同支撑起了先期的灾情险情救助工作。当险情到来,像侯文超这样拍拍窗的扶助者,为身处险境的人带来了希望。而扶助者释放的善意会继续传递,不论是侯文超案例中,逃生的人们帮助小孩、妇女和老人翻越较高的护栏进行逃生,还是人们接续跳上沉没的小车,砸开车窗施救,扶助者就是用自己的勇敢唤起其他人的勇敢。

  拍车窗的人,是身边可以信赖的力量,危急时刻,他们就是生命的希望。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