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电动车进电梯”,读懂漠视风险背后的利益诉求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5月12日        版次:GA02    作者:杨朝清

  来论

  近日,四川成都市一小区电梯内发生电动车燃烧火情,造成电梯内5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有一名婴儿。许多网友表示,在成都以及其他城市电动车入楼入户的情况十分突出,特别是一些高层住户,电动车与居民争抢电梯情况时有发生,一些人甚至将电动车推回家或在小区楼道充电,引发火灾。(5月11日 中新网)

  安全事故虽然层出不穷,但依然有人铤而走险。安全事故的小概率,让一些人总是心存侥幸。风险防范意识的淡漠,让一些人缺乏禁忌意识和底线思维,没有在失范行为与非失范行为之间建立清晰的界限;总是想利用规则的弹性空间和模糊地带来打“擦边球”,看似聪明,实则糊涂。

  楼上楼下,左邻右舍,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人口异质性不断增强的现代社会,居住在同一楼栋的居民,大都是陌生人。然而,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邻居的角色扮演,也会给其他人带来影响。不论是噪音污染,还是占用公共空间,或是“电动车进电梯”,如果说遇到与人为善的好邻居是一种幸运,遇到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和漠视他人权利与尊严的邻居就是一种不幸。“电动车进电梯”固然方便、快捷、低成本,却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潜在风险。一旦意外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那些收入不高或者不会驾驶机动车的市民而言,电动自行车是一个高性价比的出行工具。在部分小区的微信群、QQ群里,虽然有很多业主对“电动车进电梯”义愤填膺,但依然有少数业主认为“我的地盘听我的”。方便充电,避免雨雪等恶劣天气对电动车造成损伤,防范盗窃,“电动车进电梯”固然有少数业主“意义之网”迷失、价值认知存在偏差等主观因素,也有一些客观因素。

  这是一种尴尬的现实,这也是一种纠结的处境。一方面,有些小区没有充电设施或者充电设施供不应求;另一方面,自律意识与公共精神的缺失,让许多充电结束的电动车没有及时从停车棚开走,导致“不用充电的占着位置,想充电的没位置”,从而降低了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价值。换言之,“电动车进电梯”有时候也是无奈的选择,如果通过正规渠道能够及时充电,又何必冒险呢?

  面对“电动车进电梯”引发的安全事故,我们不能停留于群情激愤地口诛笔伐,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理念,减少人们的侥幸心理;小区要加强安全防护,扩大充电设施的供给,做到供求大体均衡。此外,电动车车主也需要多一些换位思考的同理心,避免长时间占用充电设施,从而让公共资源物尽其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打捞“沉没的声音”,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症结所在。如果忽略和漠视电动车车主的利益诉求,“电动车进电梯”就难以从根本上杜绝。 □杨朝清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