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莫扎特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1月24日        版次:GA12    作者:林颐

□ 林颐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是有史以来最传奇的音乐家之一。美国学者梅纳德·所罗门长期关注维也纳古典乐派及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并以莫扎特、贝多芬以及舒伯特的生平研究著称,有多种著作问世,这部《莫扎特传》首次出版于1996年,当年即获得普利策传记奖,受到各方好评。该书内容翔实,中译67.8万字,除了正文之外,附录、参考和索引接近百页,显示了作者在蒐集和整理方面的功力。

这部传记紧扣莫扎特的生平和音乐创作,然而,并没有写成流水线性的铺排式叙事,讲述的过程融合了犀利的评论判断,作者对于莫扎特的解读有着浓厚的精神分析的色彩。引言定名为“永恒的孩童之谜”。这是莫扎特吸引我们的一个最大的谜团。正如作者所说,莫扎特在他的时代就被视为儿童可通过启蒙教育激发无限创造力和道德发展潜能的最高范例,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天才,他一开始就被当作完美儿童的典范。引言突出描述利奥波德·莫扎特对儿子的痴迷程度:他运用一切机会把自己孩子的努力转化为等量金钱,父亲的职业、财务状况和对认同的渴望都非常依赖儿子,所以,一旦儿子开始长大,长大到足以反抗父权,并希望通过恋爱、婚姻来脱离原生家庭的束缚,那么,父子之间就会产生严重对立,“永恒的孩童”形象也面临破碎。

引言奠定了作品的基调。父子关系构成了作品的一大主题。利奥波德的音乐素养也很好,在萨尔茨堡作为小提琴手和乐队助理指挥受雇于王公大主教,父亲给予了儿子最早的音乐启蒙,把他推向公众,为他谋求前途,让他获得社会认可,父亲对儿子能力的信赖与近乎崇拜的态度,也是儿子进步的很大动力。利奥波德是莫扎特生活里的阳光源泉,同时,像一片巨大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莫扎特的生活。

许多段落的描写都落实了精神分析法。比如,莫扎特的恋爱经历。作者说,莫扎特和小堂妹的通信可以被当作是通往一个在其中可以自由地、充满爱意地、为追求快感而不需负罪地交流的平行宇宙。莫扎特写给堂妹的问候语为:“我最亲爱的侄女!堂妹!女儿!母亲!姐妹和妻子!”作者认为,这表示莫扎特把堂妹看成是所有已经或可能和他有血亲、姻亲关系的女性的共同象征,也是多层面、集中地特别共鸣的移情对象。莫扎特背叛了堂妹选择更加现实的阿洛伊西亚,就意味着莫扎特为家庭服务的责任感的复苏,通过这种方式重新承认父亲对自己的统治。

作者强调,莫扎特一直有一种源自孝顺感的可怕的善良,而他一生都在努力摆脱这种无理由的罪感。莫扎特曾经把自己重新命名为“亚当”,作者认为,这个行为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通过这个名字,莫扎特解放了自己,成了自己父亲之父,另一方面,亚当的悲剧性在莫扎特身上重演,莫扎特被父亲取消了继承权,就像亚当从伊甸园里被放逐。作者试图剖析利奥波德的内心,认为利奥波德不肯放弃对儿子的掌控,证明利奥波德是一个深怀恐惧、不敢正视现实的“永恒的孩童”,而莫扎特对于父亲的不完全抵抗,使得他终其一生没有摆脱“永恒的孩童”的处境。

莫扎特出身于萨尔茨堡。莫扎特家族的生活仰仗萨尔茨堡王公大主教的恩典,可是,利奥波德显然并不愿意在此埋没,所以才会不断组织外出。小池难养卧龙,开阔了眼界的莫扎特对于萨尔茨堡的保守闭塞越来越不满,萨尔茨堡人对于莫扎特的态度,从原来的引以为傲而变得羞谈回避,甚至在他死后也没有给以任何尊享,反而极力忘却。莫扎特最后的归宿——在冰雪交加的冬夜被葬在一处无名墓地,这个事实本身或许就有象征的意味。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