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传帮带”老记者教小记者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采访培训课开课,小记者下周将采访平民英雄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11月08日        版次:GA13    作者:叶斯茗

南都记者梁艳燕为小记者们上课。

培训班现场,小记者与南都记者互动。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自9月27日起,发起由广州市委政法委、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主办,以“见义勇为”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截至10月15日,共收到社会来稿近千篇。既有当事人对“见义勇为”后的思考,也有对身边“见义勇为”之士的赞扬。参加此次征文活动的除了学生外,还有不少街坊群众、各行各业人士。我们将陆续刊登部分优秀作品。

南都讯 记者亲授,干货满满!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采访培训课开课了!11月7日上午,本次培训课由南都资深记者分享新闻采访基础知识,掌握与人谈话的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今年是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成立30周年。30年来,广州涌现出一大批见义勇为的勇士。本次培训课,是由广州市委政法委、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主办,南方都市报承办,以“见义勇为”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的系列活动之一。下周,南都小记者将跟随记者前往采访平民英雄。

学采访

提问的时候要照顾当事人的情绪

经过本次培训课之后,下周,南都小记者将正式“上岗”,实地采访广州的平民英雄。一个多小时的课堂上,南都记者用心讲解,教同学们通过新闻采写做一名合格的“小记者”。那么采访见义勇为英雄人物有哪些技巧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南都资深政法线记者吴笋林讲解道,采访期间要注意言行举止,要照顾当事人的情绪。另外,采访的时候不要太功利,要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注意回避一些采访对象特别敏感的话题。

“‘您手臂烧伤了,难过吗?’‘遭受这么大的打击,后悔吗?’……这些都是不合适的发问。”吴笋林告诉同学们,采访时可以多问一些积极向上的问题,避免问一些消极的、勾起伤痛的问题,可以问一些关注当事人或家属生活和权益保障、具体困难的问题。

吴笋林在教授过程中提到,很多同学在学校常常会面临词汇不够、细节不够,描述一个事物语言苍白的困难,其实也是因为对于事物或人物近距离观察得不够。吴笋林建议同学们平时可以多尝试一些近距离现场观察的锻炼,可以在父母的陪同下,去观察一些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场景,比如去街上观察环卫工是如何作业的,“你只有靠近现场观察了,真实了解了,很多细节就不需要靠想才能写出来了。”

学写作

在自己的生活里,“养”一个故事

作为写作者,其实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那好的故事从哪里来呢?南都记者董晓妍告诉同学们一个方法——在自己的生活里“养”一个故事。董晓妍解释道,“这其实跟养花种树是一样的,每天去关照它,去浇水,让它去晒太阳,然后慢慢长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养’故事的过程。”董晓妍以自己的报道为例,给同学们讲解如何“养”故事。董晓妍说,机缘巧合,她认识了来自河南的卖艺人老赵,将近一年的接触,故事的灵感来了。

有了故事,怎么写?董晓妍让同学们“找冲突”。董晓妍说,巨大的冲突和悬念,它会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另一层面来说,也是推动这个故事继续发展下去的一个内驱力。

除了“找冲突”,还要“挖细节”。培训过程中,董晓妍问同学们,哪种作文最难写?现场不少同学表示“写人最难”。董晓妍说,身边的每一个小人物,都有自己的特质。

同学们在不知道怎么写的时候可以想想这个人物身上和其他人有哪些区别和特质,“我们不是只有写大人物的时候,才能够写出他的伟大,形成了光辉,我们身边的每个小人物,我们的父母老师同学是不是身上也有不一样的特质,这个就体现在所谓的细节方面。”

非虚构

描述对话内容要符合人物身份

南都非虚构写作平台运作一年多,收到投稿过万篇,怎样才是非虚构写作呢?南都资深教育线记者梁艳燕展示了两篇作文的片段,这两段文字均是描写人物对“见义勇为”的见解。梁艳燕让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分别朗读一段,随后又问在座的同学们,觉得这段文字写得如何。

“小记者”黄钺汉同学踊跃发言:“我觉得这段文章写得有好有坏,好在将见义和勇为分开来解释,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但却让人感觉非常不真实。因为这段话出自一个普通的父亲和外婆口中,很难想象他们要在何种情况下去讲这样一段话。”现场的小记者、家长纷纷给黄钺汉献上了热烈的掌声,梁艳燕也表示,这正是自己想听到的答案。

梁艳燕说,有的时候老师会让大家背一些范文,把一些优美的词句背下来,然后套用在其他人物的身上,但梁艳燕觉得这是个误区,“我们要真实地记录,我们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对话内容一定要真的符合人物的身份,符合他的语言特征,把他的口头禅描述出来。”

培训课结束后,“小记者”谢若晨的爸爸意犹未尽,在教室门口和记者老师相谈甚欢。谢爸爸告诉南都记者,这次小记者培训课最大的意义,就是在这些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了一颗种子。“三位记者老师通过分享自己的采访经历和写作技巧,让这些孩子对于“新闻”这个名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算是孩子们第一次比较正式地接触了记者这个行业。”谢若晨小朋友也表示,上完课收获很多,就算现在真的要出去采访,也有了足够心理准备,明白每一步该干什么,不会慌慌张张的。

采写:南都记者 叶斯茗 实习生 郑纬浩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