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村里的悼词撰稿人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9月13日        版次:GA15    作者:叶丽明珠

  人间

←作者:叶丽明珠,现居广州

“假如有可能,一个人还是应该死在自己的村子里。”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如是说。

在我的老家,秦岭山脉中的拐沟村,除了因意外丧生他乡的个别人,绝大多数都在村子里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相比于逝者,活着的人们吹牛、喝酒、摸鱼、玩游戏、看剧、追番……无论怎么逃避,终究还是要面对自己真实的人生,一旦暂停逃避,人本来的需求又会出现,会困,会饿,会空虚,会寂寞,会绝望,会难过,会想被尊敬,会希望有人爱,而逝去的他们一了百了,再也不用了。

接下来,关于他们的一场或盛大或简朴的告别,将在全村人的操办下举行,长歌当哭,远望当归。就在近些年,追悼会作为文明丧葬的仪式之一,出现在拐沟村的葬礼上。于是,我的大伯叶梦华便成了村里唯一的悼词撰稿人。

遇到村里红白喜事,大伯便去帮忙料理

“本人一不是文人学士,二没有当过村组干部,更不是强人绅士,一生碌碌无为,加之命运多舛,时运乖蹇,一直生活在人群的最底层。”在一份私人资料中,大伯这样总结自己近七十年的人生岁月。“改革开放四十年,没有挣下一分钱。不怪天,不怪地,只怪自己没本事。”

大伯是我二爷家的大儿子,因为在我父辈的兄弟中最年长,所以我称呼他叫大伯。1951年,大伯生于贫农家庭,读书没有留过级,初中读了一年半,“文革”爆发,他的求学生涯从此终结。他向我诉说,“我本该在1968年毕业,刚好是老三届。大串联,两派武斗,咱不参加,就回去躲在家里。”

16岁那年,大伯报名去当兵。可是体检的时候,他被查出患有原发性高血压,于是失去了资格。1970年,村里推荐工农兵大学生,大伯被列入候选人名单。那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机会,然而他不是团员,政治条件不符合,二是高血压,身体条件不合格,就被刷下来了。后来他遇到招工,血压那一关始终不能过,服用药物“利血平”也没用。就连《平凡的世界》里面孙少平因为高血压在体检时喝醋的办法,他也试过,并没有效果。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个出自《创业史》的“金句”,让大伯在后来回忆往事时念念不忘。正如这本书开篇的一句话:“春天呀,春天!你给植物界和动物界都带来了繁荣、希望和快乐。你给咱梁三老汉带来了什么呢?”“柳青之问”让大伯后来一再感慨,自己人生的春天并没有等来“繁荣、希望和快乐”。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大伯和伯母一家其乐融融。大妈性格随和温柔,在村里务农,照顾孩子们。大伯当时在乡上的供销社上班,同事里有一位曾被打成右派的老人,待人忠厚,心肠甚好,经常对他点拨,无论工作还是处人做事,被大伯奉为人生的第二个老师。

大伯三十五岁那年,伯母因病去世,他便离开供销社,回到了村里,成了一个地道的庄稼汉,后来再婚。后娶的这位伯母善良本分,本该是和大伯共度晚年的老伴,但在几年前因患白血病而去世。大伯查询资料得知,这种白血病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三四。他感叹道,“这样的事情遇到我的头上,我有什么办法呢?”

好在儿女们都先后结婚成家,长期在广东打工,大伯除了在村里种一点庄稼,照顾孙女上学。我的父辈们口头表达能力颇佳,在村中被公认水平甚高,大伯也不例外。遇到村里的红白喜事,他便去帮忙料理,负责主事。

大伯分析堂兄弟们的口才能力并不是来自父母遗传,而是隔代遗传——我的曾祖母曾是村中传奇人物,带领整个家族度过时艰战乱,知书达理,口才亦是一流。加上识字多,字写得好,早些年每逢村中红白喜事,大伯被安排坐礼柜,写礼簿。另外,由于村里的文化人都在外面打拼,年轻人都不懂农村的应用文写作。遇到有人修房需要写报告,或者有人申请低保,类似这样的撰写需求,大伯往往有求必应,以举手之劳,给大家行个方便。

反复推敲琢磨的悼词情深意切

村里的兰婆去世后,在举办葬礼的时候,有人建议撰写一份包含生平简介在内的悼词。本来,兰婆的大儿子是大学校长和教授,早些年因病去世,他生前的一个结拜弟兄是教师。兰婆的一个孙子是大学高才生,一个孙女是高中生。当撰写的任务交给大伯时,他有些纳闷地说,“这怎么轮得到我来写呢?”

兰婆的小儿子说,“他们一个都指望不住,这个事情就靠你了。”负责总管事务的庆娃大大,当时感冒了,沙哑着喉咙对大伯说,“这份悼词,你肯定能比他们写得好。”恭敬不如从命,大伯就坐下来,接过了纸和笔。

根据人们的讲述和回忆,兰婆出生于旧社会,嫁进叶家之后,织布纺线,做豆腐,过穷日子。在大集体年代,她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继续给生产队干活,生产队可以给管一顿饭。含辛茹苦,她供养大儿子跳出农门,算是光宗耀祖。

这是大伯整理完成的第一份悼词。从那以后,村里每次遇到写悼词的任务,因为别人没写过,不会写,大伯就成了唯一人选。

死亡作为生命中最高光的戏剧化时刻之一,在网络信息时代,令每一个逝者,都成了一盘有效期24小时的流量生意。但是在大山深处的拐沟村,按照民俗的仪式,过去村里有人去世,亲友和族人在延续多日的葬礼上口头述说逝者的生平和功过。邻村一位见多识广的企业家,曾经建议按照城市里追悼会的仪式,制作横幅和对联,把现场布置一下,然后撰写悼词,并从孝子的角度写一份答谢词,这样看起来又文明又时兴。经过推广参照,这些流程便在周围的村子里普及开来。在拐沟村的葬礼上,由大伯反复推敲琢磨的悼词显得情深意切,让每一场人生最后的告别变得缓慢而体面,庄严而珍贵。

为教授写的悼词 被教授女儿收藏

西北工业大学退休老教授叶文理,在晚年落叶归根,回到出生和成长的拐沟村,并在故乡溘然长逝,享年84岁。他在遗言中交代,葬礼从简,不要乡亲们送份子钱。

老教授生前极为看重乡情、乡愁和亲情。乡亲们为他简单地举办了一场追悼会。他的儿女们都是学理科出身,不会撰写悼词。于是,大伯接受嘱托,在家里写完后,拿给教授的二女儿。

这份悼词,以“深切的怀念”开头,追忆了老教授不平凡的一生。“出身寒微,从小刻苦读书,格外用心,最后学业有成,出人头地,在西北工业大学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材。”在后文中,大伯详细讲述老教授生前,近80岁高龄,头戴一顶鸭舌帽,手拄一根木拐棍,走遍全村。沿途几公里,羊肠小路,崎岖不平,他走门串户,嘘寒问暖,饭不吃,水不喝,鼓励拐沟村的家长勤耕济世,要重视教育子女,苦读诗书,劝勉孩子们“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追悼会上,有人听了这份悼词的内容,赞叹“水平高,漂亮得很,天衣无缝”。教授的二女儿专门向大伯致谢,还提出要把这份悼词拿回去保存起来。本来之前大伯还很惶恐,“人家是什么样的成就,我有什么资格给人家写悼词呢?”收到赞誉后,他把那份有过涂改的悼词,用小学生作业本的纸张,工整地重新誊写了一份,郑重交给教授的二女儿。

“伟人、名人、大人物的悼词,都容易写,因为有业绩。庶民百姓默默无名,忠厚老成,与世无争,无人无争,悼词很不好写。一不能夸大其词,二要把一生的经历功过都写出来。”大伯告诉我,“悼词这样说起来很简单的东西,有时候在村里实在把人难得没办法。很多年轻人经常不在老家,对留守在村中的老人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情都不知道。”

永才老人去世后,家中儿孙辈有三位大学生,却无人能写出一份悼词。大伯推辞表示“不敢班门弄斧”,后经人反复嘱托,就写出了一份让逝者家人们深感满意的悼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这份悼词里,大伯引用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概括了永才老人勤劳的一生。包括里面写到的生动事例,讲述永才老人年过八旬,还在田间地头耕耘劳作。“农历二月份的天气,依旧寒冷。老人穿着袜子,在水田里培育秧苗,村人经过时,看了无不深受感动。”

永才老人的儿子,本职工作在是公司办公室从事文案写作。他看了悼词以后,对大伯说,“我写的东西和你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这把我父亲的一生总结得太好了。我要把它储存在电脑里面。”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我的父辈们,远离赌博,不会打麻将,不会扎金花。虽然是庄稼汉,或者在外打工,但大伯和堂兄弟们极为讲究仪表衣着,每天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把头发梳得溜光,尽管干活要出汗,在泥土里劳动,衣服很难保持干净,然而总穿得整整齐齐。“俗话说,敬衣不敬人。”大伯以此告诫我们一众晚辈,在修炼内在气质之时勿忘修饰外在之美。

和堂兄弟们一样,大伯也爱好阅读,且记忆力不错,小时候读过的书,在许多年以后他还能背诵出里面的精彩句子。这得益于他在阅读时随手做笔记的习惯,包括在外面看到一些有意思的对联,他默记在心,回家后再抄写到本子上。这些记忆或记录下来的句子,后来被大伯信手拈来,出现在村中不同逝者的悼词里。

起早贪黑、一生操劳的黑蛋爷去世以后,大伯为他撰写的悼词里面引用了一个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村里很多人不懂这个,有人说这个词太深奥,也有人表示恰如其分。

医学世家的月英婆去世以后,大伯在悼词里面除了记述“日常碎事,卓越建树”,还推敲出一句“与碧山绿水共存,与翠柏青松并茂”,寄托人们对她的敬仰与怀念。

即将迎来古稀之年的大伯,准备了一个老花镜,没事的时候就看看书。至今他还能记起,年轻时读过的《创业史》里的一幕:“一九二九年,就是陕西饥饿史上有名的民国十八年。阴历十月间,下了第一场雪。这时,从渭北高原漫下来拖儿带女的饥民,已经充满了下堡村的街道。村里的庙宇、祠堂、碾房、磨棚,全被那些操着外乡口音的逃难者,不分男女塞满了。雪后的几天,下堡村的人,每天早晨都带着撅头和铁锹,去掩埋夜间倒毙在路上的无名尸首。”

他曾经猜想,那些死去的人,可曾有人为他们写过悼词?

这些年,写过一份又一份悼词,大伯不由地向我感慨:人生啊,就是“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人生啊,大人和小孩一样,“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生啊,就像方孝孺说的“千年埋骨不埋羞”——做了好事,后代就会赞扬,怀念,敬仰。做了不好的事,可以把骨头埋葬,但是把羞耻埋得住吗?人生啊,不过就是一副臭皮囊,死了就死了,活着的时候,就该好好地活。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