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个人信息泄露“习惯成自然”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7月26日        版次:GA02    作者:综合

  短评

刚买了房子,就有装修公司来联系。究竟是谁泄露了你的个人信息?近日,江苏无锡警方破获一起非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涉案公民个人信息达500多万条。

实际上,这样的案件并不只在无锡发生,而是普遍存在。几乎每个买了房的新业主,都经历过一遍推广电话的“三件套洗礼”,它们分别来自询问是否需要装修服务的装潢公司、询问是否卖房租房的房地产中介,以及询问是否有资金需求的网贷机构。

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的厌烦但却无奈,看到陌生电话不接又怕错过要事,接了发现是推广电话挂断屏蔽也没用,因为几乎都是一次性虚拟号,下次换一个又打来了。大多数人面对这些推广电话的“骚扰”,都是从愤怒到麻木,即使将对方数落一番追问个人信息的由来也毫无意义,换来的不是嬉笑就是回骂,他们只在意能不能做成生意,根本不在意这些个人信息从哪来、是否违法。

从这一起被破获的案件,不难看出类似案件的作案手法,个人信息随着楼盘开发商的内部人员或是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保安等手中流出,被中介公司、装潢公司购买,再在业内二次倒卖传播。每一个环节都失守了,只要这个岗位上的人能接触到个人信息,就必然会有人拿去倒卖。这样的“必然”,透露的是薄弱的法治意识和过低的违法成本。

倒卖信息的每一个“经手人”都会抱着侥幸或法不责众的心理,认为自己不会被追究,或者觉得自己倒卖信息获得的金额并不会带来多重的惩罚,即使被倒卖的信息里包括个人的资产情况这些极敏感的个人隐私。

个人信息的获取方式太过容易,而与之相对的,是倒卖信息的极低门槛和高收益。以这个案件为例,一个刚交付还没装潢的小区业主名单文档可以卖5000-10000元,小区交付3年以上价格会降到2000元左右。警方累计查获涉及无锡几乎所有小区业主信息500多万条,涉案嫌疑人非法获利近百万元,其中一名丁某,甚至从2018年开始不干装潢了以倒卖信息为业。几千元的单价,却能有近百万获利,倒卖信息这一行太“好赚”了。

随着信息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不断革新,个人信息的保护也成为非常重要的公共议题。有关部门应加大常态化监管力度,在打击个人信息倒卖集团的同时,也应当对个人信息的购买者予以相应的处理,利用新技术手段,增加公众反馈渠道,加快反应速度,以新的监管方式适应信息保护“新常态”。

公众习惯了个人信息被泄露、不断被推广电话骚扰,信息贩子习惯了对个人信息的随意泄露、倒卖,但这样的习惯本身就是不正常的,不应该存在的,不能让个人信息泄露“习惯成自然”。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