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宜居宜业县城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6月05日        版次:GA02    作者:南都社论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文部署“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要求瞄准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导的公共领域,明确提出“补齐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弱项”,以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提升人民幸福感。

一份国家级的城镇优化升级方案,涉及4大领域17项建设任务,首批入选的示范名单涵盖24个省份的120个县城。宏观的政策引导,却已经具有了明确的现实针对性,此番国家发改委的“补短板强弱项”方案,其价值首先在于直面当下城镇建设短板和弱项,在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针对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番国家发改委的文件明确将县城城镇化的升级改造工程直接投射到疫情防控的现实背景中,提出“补齐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弱项”,将健全医疗卫生设施、县级综合医院提标改造和县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等医疗卫生设施的升级改造列在17项建设任务的首位。

城镇化建设的补短板,是此番疫情中痛定思痛的结果,疫情暴发初期,接诊、救治压力下社会公共卫生设施的不足暴露得尤其明显,而与医疗资源相对充裕的城市比较,县城相关配套设施,特别是医疗、救治水平的严重不足应当说已经成为社会之痛。在此之前,县城医疗资源、水平的严重不足同样属于带有普遍性的基本国情,不论大病小病都往市里跑,成为农村、乡镇居民迫不得已的选择。此番“补短板方案”,首先提出和规划对县城公共卫生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升级改造,正是立足于对普通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保障。

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可能会模糊公众对社会基本面的认知和判断,社交平台上的城市生活、灯红酒绿事实上也同样无法概括社会的基本面,对基本国情的再认识不妨就从县城开始。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县和县级市数量达到1881个,约是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量的2倍。县城和县级市城区这一占到全国GDP近1/4的区域,生活着2.4亿左右的普通中国人。一定程度上,县城可能才是相当大一部分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场景。

而县城生活的日常,也并不全是一些短视频账号渲染出的低成本、慢节奏和高质量,真正生活在其中的体验,与城市比可能是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医疗养老服务的严重不足,公共交通配置的滞后以及文化娱乐产业消费的供应欠缺。以市政公共设施为例,2019年县城人均市政公用设施的固定资产投资,仅相当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从拉动经济的角度讲,有人口规模、有市场需求的地方就应当有充足的消费供应,而从社会公共福祉的层面看,县城城镇化建设的提质升级意味着普通国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及其对幸福感的切身体验。

在“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地区和领域,国家政策的引导与财政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县城社会生活品质的提升,需要包括公共交通、垃圾处理、市政管网等在内方方面面的基础改造,财政投入的持续性支持在其中可能会扮演画龙点睛的角色,带有为市场预热的示范作用。国家政策对县城城镇化建设的重视,除了大量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带来的市场刺激和拉动,相信也会带动和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对县城建设与发展的看重。而让县城真正变得宜居宜业,不仅需要社会公共设施的完备、成熟,还需要建构县城良性、多元的就业环境,需要从根本上改善县城的社会公共治理与服务水平。身处其中的普通社会成员,从教育、医疗,到养老、休闲,再到就业、办事,都需要有高质量的工作、生活体验,这是提升县城生活整体品质、提高新兴城镇幸福感和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县城在社会整体治理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郡县治,天下安”,这里的“治”不仅是传统意义的治理,更是从硬件到环境无处不在的公共服务,此番县城城镇化的补短板和强弱项,正是在回答“我们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县城”的宏大命题。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