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时期谨守司法理性,“两高”报告凝聚法治共识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5月26日        版次:GA02    作者:南都社论

5月2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分别就“两高”一年来的工作做报告。

作为全国“两会”议程的例牌,此番“两高”报告因疫情原因循例对报告篇幅做了精简,但均不失厚重。以操场埋尸案、孙小果案等诸多热点案件为代表,一年来司法流程中的千万例个案情况,凝结为两份报告的几组数据,阐释出公平正义对个案当事人、对普通社会成员的切身影响、行为指引与价值观塑造。

不仅如此,法检报告还对各自职责范畴内的不批捕、不起诉以及无罪判决数据做了详解,明确表达出难能可贵的司法审慎与理性态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家报告内容都不约而同用尤其珍贵的篇幅资源,对疫情防控期间的司法态度、司法作为进行了颇为详尽的总结。数据显示,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的3324件涉疫案件中,不批捕329件456人,审查起诉环节不起诉68件88人,总体的检察监督数据中,不批捕191290人,不起诉41409人,较5年前分别上升62.8%和74.6%,而变更强制措施75457人,较5年前更是上升279%。在司法审理环节,由各级法院在公诉案件中依法宣告无罪637人,自诉案件751人。

必须指出的是,从变更强制措施到不批捕、不起诉,再到无罪判决,都不是对前期纠正案件的简单盖章认证,而是对已“过关”案件的再审视、再把关。而且在“捕诉合一”的背景下,已批捕案件的不起诉可能更是考验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实效。应当说正是不同司法阶段的步步为营,让司法对公民进行追诉的冲动压到最低。

诚如最高检报告所言,“从(战疫)一开始就注意准确把握法律政策,力防突破法律的从重、从严、从快”,当此战疫的非常时期,司法理应为基本社会秩序和全民的公共福祉守住正义底线,与此呼应,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光权日前在接受南都专访时亦表示,“办理涉疫情案件追求效率的同时必须兼顾公正”。周光权代表用“萝卜快了不洗泥”来提示坚守基本司法规律的重要性,而法检报告所表现出的专业坚持与审慎态度,则不失为另一种“最快答复”。

“根本考虑就是明确释放一种信号、一种理念”,法检报告在这一关键问题上的难得共识,也是在向社会传递积极的法治讯号。以案释法的公共价值,永远是从个案出发,但终究会因其连续性和一贯的态度,使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连锁反应。周强在最高法报告中强调司法的“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针对一系列看似彼此不关联的案件,通过其中共通的司法态度为全社会申明规则,让社会成员内心不再纠结于诸如“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等本不该有的一些“善良人的顾虑”。

也就在日前,最高法发布10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民事案例,村民私自上树摘果坠亡、老人小孩相撞遇阻后猝死等多件备受社会关注、一度让人困惑的“市井小案”入选其中。司法在个案中阐释的价值、表明的态度,不仅让“谁能闹谁有理”“谁横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一度盛行的“和稀泥”式执法与司法得以纠偏,同时也用司法的最终态度,来实现对前述执法行为、模糊裁决的制度监督,让有效运转的社会机制在最后环节守住底线、明辨是非、惩恶扬善。

一定程度上,司法在守护社会公序良俗问题上的更明确态度,与在涉疫案件(乃至其他所有案件)办理中秉持的审慎与理性,在法治理念层面称得上殊途同归。此番特殊时期的“两高”报告,也因探索、凝聚并坚持审慎与理性的司法共识,而让“变短”的报告有了更悠长、更深远的法治价值。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