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禁摊”为“限摊”,可对冲疫情对民生的冲击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5月03日        版次:GA02    作者:蒋光祥

  街谈

众所周知,街头摊贩的治理一直是城市管理中的难题。一些地方的城管执法人员和街头“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之间的冲突经常暴力化。但另外一方面,街头摊贩屡禁不止,相关食品卫生、占道扰民等问题的投诉又真实存在,这让本意在于维护城市秩序的“禁摊”,在现实执行中陷入了极为尴尬的两难境地。

五一劳动节当天,南京市城管局发布《做好防疫期间临时外摆摊点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具备外摆条件且有统一运营管理的特色街区、商业体外广场和开放式公园,可以向城管部门申请临时外摆。但临时外摆摊点不得危及消防安全、不得影响交通秩序、不得污染环境卫生,并做好疫情防控措施。据悉,临时性外摆摊点的经营范围为生活日用品、服装鞋帽、非现场加工食品、文化产品等,该临时外摆计划持续到今年国庆长假前。

“改禁为限”无疑给了“苦疫情久矣”的小微商家活力,五一当天在鼓楼区清凉门的水木秦淮广场,便有50家商户外摆出摊,尽管因为不允许现场加工,没有锅贴、蚵仔煎等名小吃烟火气的加持,但无疑还是给这个疫情当中的节日氛围增色不少。最重要的是给游客以方便,也回报商家以实惠。

所谓“地摊经济”,对小商贩来说,一是无地租成本,二是没有税金压力,三是小本创业。相应地对于城市管理部门来说,除了小本创业这一点可以帮助政府解决就业压力,无地租的“流窜”则对应着有碍市容观瞻,容易引发扰民投诉;无税金压力则对应着政府无税收,怎么看都是吃力不讨好,“一禁了之”的确最省事。但对于底层民众疾苦有所感知的城市管理者来说,地摊经济的从业人员,几乎都是失业人口或者是教育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口,小本生意起家,看起来很小,但因为勤奋节俭,有的非但可以养家糊口,也的确积累了小小的财富。并且,像一些“苍蝇馆子”、路边面摊、馄饨等街头平价小吃,有可能都是传承家族两三代的手艺和口味。其中有些夜市生意硬是靠常人难以坚持的日夜颠倒,就此发家,慢慢也买了门面房。同时,对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来说,地摊经济也可以是一种重要的产业政策,更是重要的城市营销和文化特色。

在追求城市管理秩序、保障道路畅通和公共卫生的同时,保障摊贩谋生的权利,方便居民消费,追求城市的多元化,对冲疫情对民生的冲击,可谓恰逢其时。

事实上,纵观世界很多国家并未完全禁止街头摆摊,而是在努力寻求几个目标之间的平衡,比如纽约对街头摊贩采取的“许可制”,新加坡政府要求所有摊贩都要取得执照方可经营的“登记制”。借鉴发达国家治理经验,南京市此次《意见》仍有进一步提升与铺广开来的可能性。从长远来看,在满足时间限制、地域限制、占地空间限制、食品卫生、市容卫生等方面的规定前提下,包括红红火火的现场餐饮等类别的地摊也可以放开,摊主们也可以出示其“身份证明”供社会公众监督,最后还可以通过投诉查实有奖等办法吸引消费者的参与,引导从业者对其从业资格的珍视。

□蒋光祥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