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科学的天平去称量“不许喝粥”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4月26日        版次:GA02    作者:罗志华

  街谈

4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再次回应“不许喝粥”言论。他表示,网上的讨论范围超出了他的想象,但只要有人知道这些事,去做了获益了,那就起到了作用。

从张文宏第一次公开表达“早上不许吃粥”,到后来多次阐述这个观点,可以看出一个相同的语境:他在强调加强营养摄入,尤其是富含蛋白质食品的摄入,以此来改变食品摄入过于单一的习惯。因此,与其说他在排斥什么,不如说他在提倡什么。毕竟胃容量有限,当喝粥影响到其它营养物质摄入时,对早餐喝粥的频次与数量加以限制,就不失为理性的选择。

饮食在诊疗中占重要位置,医生在对住院患者开长期医嘱时,前几项内容就要规定饮食,如需写明“低盐低脂饮食”“高蛋白饮食”等内容,否则病历就不合规。对于很多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被当成最基本的要求。张文宏多次谈到新冠肺炎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的治疗时,都强调了饮食和营养的重要性,也习惯性地谈到喝粥话题。假如相同的观点在医疗系统内部表达,没有医务人员会提出异议。

不难设想,倘若张文宏从专业的角度来谈营养支持对于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性,他就得先阐述“病毒的抗体产生需要蛋白质”,然后再比较不同食品的蛋白质含量,最后得到靠粥较难提升免疫力等结论,强化蛋白质摄入对于部分患者至关重要,如此科普就不存在什么争议,但会比较难懂,对此感兴趣的人也不会太多。

“不许喝粥”是医学专业术语的通俗表达,尽管其准确性受到质疑,但这种表达方式,正是科普所缺乏的。很多健康养生谣言虽然毫无科学性可言,可表达上很接地气,总是抓住民众最感兴趣和最熟悉的一点加以发挥,在漏洞百出的情况下仍然不乏拥趸。而传统的科普虽然科学性很强,却往往难以理解,甚至与日常生活脱节,很少有人愿意费心去弄懂。因此,类似生活气息很浓的科普表达,即使并非十全十美,也应该给予包容。

看待事物,所站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假如站在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张文宏的观点,就可能将这个议题引入到文化纷争的路径上来。且与多元文化相对应的,是对不同文化的多元观点,文化无优劣之分,观点也就分不出对错。是喝粥好还是吃三明治、喝牛奶好,在文化层面难以争出高下。

站在科学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就会单纯得多,因为特定的患者需要何种饮食,医学可以给出精确判断;为生长期儿童确定一个食谱,也不难为各种营养素划出具体的比重,进而将粥和牛奶等不同食品进行科学搭配。既然张文宏在阐述这一观点时,是在讨论一个科学问题,就有必要和他保持同样的视角,这样才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纷争。

物质日益丰富,民众已有条件吃得更好,关注健康养生和营养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同时,养生与饮食信息十分芜杂,不仅科普与谣言时时都在较量,而且传统与现代观念也难免会形成冲突。在此背景下,尤需理性地看待养生与饮食问题,既不盲从,也不默守成规,并在讨论问题时,应排除其它干扰,单纯用科学这个天平来称量观点,找到对我们有益的答案。     □罗志华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