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疫情而变,地方“两会”新面貌值得关注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4月22日        版次:GA02    作者:南都社论

4月20日,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经浙江省委常委会慎重研究,各设区市“两会”将于4月下旬召开。除浙江外,山西临汾、长治、吕梁、晋中、大同多地也将陆续进入“两会时间”。与此同时,四川、广西、内蒙古、青海等省份多地市近日亦明确了“两会”召开的时间。

今年的地方“两会”与往年颇有不同。

首先当然是时间上的推迟。推迟召开“两会”的决定很不寻常,但却是在战疫最吃劲时刻的一个果敢而又明智的决断。正因为“两会”的推迟,使得地方能将主要精力和资源运用于战疫之中,也才有了今天疫情基本被遏制这样一个重大成果。

现在各地相继开启“两会”时间,一方面说明各地战疫已经取得了非常扎实的成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两会”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论是当前新形势下的疫情防控,还是要筹划推动经济社会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很多重大事务都需要通过“两会”这个重要的平台作出决定。

除了时间推迟,相较往年,今年的地方“两会”在形式上也有一些变化。

4月18日上午,山西临汾市四届人大七次会议在市会议中心主会场开幕,会议采用“主会场+分会场”视频会议形式召开,设1个主会场和22个分会场。主会场设在临汾市会议中心,分会场则分别设在各县(市、区)的视频会议室。此前一天,临汾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开幕,也采取“主会场+分会场”视频会议形式召开,设1个主会场、23个分会场。

浙江省也于近日明确,为了优化会议安排,将探索视频会议、分会场等形式减少聚集。有的地方还强调将压缩会期。

尽管是极为重要的地方“两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职能发挥的前提下压缩会期,显示“两会”越来越务实。通过视频会议、分会场等形式,将参会人员的大集聚改为小集聚,最大程度降低近距离接触风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其好处则不言而喻。

实际上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视频会议已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从中央部署工作,到地方部门安排办公,视频会议这种形式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现在这种形式进入“两会”这个平台,显然有助于会风的改革。

地方“两会”中还有一些新的细节引起了媒体的注意。有媒体报道,在即将召开的浙江温州市“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领取的资料袋中会比往年多一样东西,即“公筷公勺”。

众所周知,多人聚餐时不使用公筷的最大弊端是传播病原微生物。早在2003年非典暴发后,钟南山院士就呼吁过使用公筷,此次疫情期间,钟南山再次强调了使用公筷的重要性。前不久,围绕“公筷、公勺、分餐”,首都文明办联合北京市卫健委还特地发出了倡议。

“公筷、公勺、分餐”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作为理念并不会遭到太强烈的排斥,但是要改变人的生活习性却往往十分困难。现在随着地方“两会”的召开,“公筷、公勺、分餐”的场景一旦传播开来,相信将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地方“两会”的新变化值得关注,并非因为其仅仅是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一种不得不然。

4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其中明确“中央层面继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守住精文减会的硬杠杠”。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中央已经强调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那么到了地方,“两会”无疑就是发挥这种示范带动作用的最重要场合。道理很简单,对基层来说,“两会”是头等大事,如果地方“两会”都能够开得务实高效,还用得着担心文山会海反弹吗?

越务实越高效,地方“两会”在基层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就会越来越显著。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