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放消费券实际上是个“技术活”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3月30日        版次:GA02    作者:蒋光祥

  街谈

尽管面临境外输入性病例“倒灌”的压力,但国内疫情形势已然向好。只不过,梳理当前各地商家复工现状,“报复性消费”似乎比我们想象中来得艰难。脸上口罩摘下易,心中口罩摘下难。消费者与商家在原有消费节奏被疫情打断数月后,再次启动仍需要时间。不过近日各地消费券的大热,让我们看到了通过消费券带动餐饮、旅游等服务业“热起来”的可能。

以政府财政资金为支持的消费券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也并非中国专利。从国内外历史经验来看,对消费券可以在特殊时期发挥独特作用这一点上并无分歧。近日杭州、南京、河北、四川多地宣布向居民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其中,杭州本轮发放额度为5亿元,匹配商家11.8亿元左右优惠,总额达16亿元,活动分两期,在杭人员可从支付宝首页专区进入申领。这些消费券大多覆盖餐饮、旅游、图书、文化、困难群众专项等大类,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带头下馆子、公职人员带头本地“农家乐”等活动相得益彰,提振消费之意再明显不过。

作为对冲本次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手段之一,消费券无疑是最为简便、最容易被理解的操作。与直接发钱或者大幅减税相比,消费券可能更适合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因为前两者均最终体现为居民手头现金的增加,但对于这一部分现金,居民是拿去消费,还是拿去存银行,还是拿去买股票,则无法预知。而一旦居民真的拿着政府的现金补助去存了银行,而不是用于消费,则与政府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消费券的出场确有必要。同时在消费券的设计上也有学问,通常都有附加现金消费的“满减”规则,这可以理解与接受,消费券不能等同于商家日常眼花缭乱的噱头营销。考虑到消费券对服务行业拉动的乘数效应,根据中泰证券李迅雷的预测,消费券或可让消费增速8%,以及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因而,对于消费券我们无需苛求,现在的问题不是消费券该不该发,而是该怎么发更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是个技术活。

仍以杭州政府为例,通过支付宝平台,结合当地商业布局与消费者需求,分不同行业、不同金额,精准制定电子抵用券、数字消费券。消费者申领后,可在使用支付宝付款时直接抵扣。此后,南京、合肥、广西等地迅速推广,成为全国首批发放数字消费券的地区。

从首批地区的实践来看,依托支付宝等数字科技平台的实名认证与人脸识别,完全可以做到精准发放,防止冒领骗补。同时通过大数据统计,确保消费券能够投放到急需的行业和领域,还可以做到实时分析调整。此外,还可以限定用途,保证消费券只能用于真实消费场景,防范资金流入房地产、股市等投资领域。相比实体券,数字化后的消费券完全可实现“一城一策”“灵活可调整”“公平可追溯”。

本质上讲,发放一定数量和范围的消费券,特别是面向社会弱势群体发放,只要地方财力能够承受,就合理可行。而如果能在使用规则上至臻完善,如能够充分利用好现有数字科技平台专业和系统的技术保障,能够使得适用群体的生活水准在疫情冲击下不至于受大幅影响,同时又带动消费者其他的消费投入,从而实现政府、商家和民众的三赢。 □蒋光祥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