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三希星聚图》及其他

——写在《涉江诗词集》边上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3月29日        版次:GA14    作者:申闻

《三希星聚图》。

  □ 申闻

生小住江南,横塘春水蓝。

回首望长安,暮云山复山。

这是沈祖棻1937年秋避乱屯溪时所填《菩萨蛮》四阕中的两个断句,让人想起四十年后暮年的女词人殁于江城,最终没能回到她诞生的江南。倏忽又四十余年,新版《涉江诗词集》近日由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增加了一篇新发现的曾缄(1892—1968)序言。作者生平介绍中,对其家世描述一如既往,未出《程千帆沈祖棻年谱长编》的范围,不曾言及沈父的谱名。苏州是女词人的出生地,如今城南老宅里“四时读书乐”砖雕门楼如故,大石头巷里却几乎没留下沈祖棻祖孙一家的痕迹。

庚子新年前夕,笔者在怡园湛露堂参加“须静观止”特展活动后,依照1919年怡园会琴诸家合影的模样,随众人在面壁亭前合影。场景如故,只是日期变成了2020年,时光如水,百年一瞬,物是人非,感叹巧合之余,沧桑之感油然而生。让我想起那天午后在旧书店偶得的《三希星聚图》,确切来说它并不能算图画,更像书前铜版纸印的黑白照片插页。之所以定名为《三希星聚图》,缘于合影的背景上题着“三希星聚图。癸丑中秋,沈”及“退庵,丙午。实甫,甲辰。絜斋,壬寅”等字样。合影框外,右上角有“沈文节公三子”朱文印,左下角有“廉吏可为”朱文印,从印色本身和纸背相同位置留有朱砂印渍看,显然二印是后钤。按:癸丑为民国二年(1913),沈文节公名炳垣。三叟既为沈炳垣之子,则絜斋为沈守廉,实甫为沈守诚,退庵为沈守谦无疑。三人别号下的干支,应是三人的生年。拍摄《三希星聚图》时,沈守谦本人六十八岁,未及古稀,仲兄守诚七十,伯兄守廉七十二,三人年龄相加正二百一十,人均正七十,故曰“三希”,颇有取巧处。

其实,清代嘉兴地区有两个沈炳垣,眭骏兄有《清代浙江两沈炳垣考》一文辨之。桐乡沈炳垣(1784—1854,晓沧)乃沈宝禾之父、沈善登之祖,海盐沈炳垣(1819—1857,紫卿)乃沈守谦之父、沈觉生之祖。两位父辈不但同名,籍贯、去世时间也相近,难怪后人不小心会将两人混为一人,或者张冠李戴。两家后人中,沈宝禾、沈守谦都有流寓苏州的经历,沈宝禾的室名是忍默恕退之斋,沈守谦自号退庵,不约而同谨守退让之义,用为斋号,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巧合。

沈氏三兄弟除了拍摄合影,印成《三希星聚图》外,于同年还曾石印过一册《三希图题咏》。书前配有《三希图》一幅,系广东南海人黄璟(小宋)应沈守廉之嘱而作。图中近处树木葱郁,或为棠棣之属,中部有曲廊相隔,内有翠竹,环绕高楼,楼阁之上,依稀可见三人聚谈,面目不可辨,远处归鸟雁行,大抵意在表现弟兄融洽之状。图后附载吴昌硕、刘承干等数十家题咏,可窥见沈守谦兄弟彼时之交游。奇怪的是,目前所见几册《三希图题咏》中,并未附入《三希星聚图》,尽管这张沈氏三兄弟合影单页,当年极有可能与《三希图题咏》册一同分赠亲友。

《三希星聚图》印行的同年,沈守谦还有《临兰亭序》一种石印出版,扉页亦配有沈氏照片,比较两张照片中他的面目相似,只是一为半身像、一为全身像为小异耳。沈守谦生有四子,在1908年他主持续修的《沈氏宗谱》中,记录谱名依次为:葆滋、葆潜、葆澄、葆源。葆滋之子沈树模,即沈祖棻常提及的堂兄沈楷亭;葆澄有二子,长子沈祖楙(一作懋)出嗣葆潜后,次子名祖森;独其季葆潜无子。依此推测,沈祖棻父亲可能是沈守谦的幼子,然则沈觉生(一作菊生,吴语中觉、菊二字音同)的谱名即葆源。据云沈氏族人有续修宗谱之事,不知对此有无考订。

行文至此,蓦然想起,博物馆有一副清代书家陈鸿寿(1768—1822)于嘉庆十九年(1814)途经苏州时,在胥江船上所书的对联,语句与旧时沈宅里的“四时读书乐”砖雕门楼遥相呼应。陈氏联语曰:“新得园林栽树法,喜闻子弟读书声。”这正是沈祖棻捐赠苏州之物,至此可谓又生一层巧合。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