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甘泉大峡谷:黄土和丹霞共存,世界独有
时而金黄如珀,时而朱红如砂,流动的五彩斑斓是独属黄土高原的浪漫
甘泉大峡谷,沟谷型丹霞地貌,分布在陕北至渭北10730平方公里的范围。
甘泉大峡谷在陕北黄土高原呈群落分布。
岩壁的色彩随着光线而时时变幻。
G210国道,越过连片的玉米地,我们一路向南。延安南泥湾机场落地,近40公里后,抵达陕西省甘泉县。
这个7月,来自全国多地的媒体记者,跟随中国国家地理,陆续到访这个陕北延安小城。此行的目的地只有一个:甘泉大峡谷。中国国家地理“沟谷型丹霞地貌”摄影基地授牌仪式,也在这里举行。
对陕西的印象,尚停留在厚重的人文积淀之上。从周文王、周武王的历史开始,到现在已3000多年,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72个帝陵,历时1100余年,“三千年中国看陕西”着实不虚。
皇天后土,一路朝北。想起陕北,必是黄土高坡,革命圣地,秦腔怒吼,信天游悠扬,如今还多了一个关键词——甘泉大峡谷。黄土高原覆盖之下,起承转合的沟与梁之间,竟掩藏着一片丹霞峡谷。
黄土之下一抹红。自然在这片陕北高原上,留下了惊鸿一瞥。
1
黄土高原上的意料之外
“我们山好,水好,人也好!”5号下午,峡谷的工作人员刘庆等在机场外了,踩下油门,笑得腼腆。“这次要你们好好感受一下,咱们黄土高原是什么样。”
看向窗外,浓稠的绿转移了思绪。“现在的陕北已经这么绿了吗?”延绵的山梁上,高低参差的植被密布,跟我记忆里的黄土高坡相差甚远。
对于刘庆和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来说,对黄土的情感或有一丝复杂。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吧,真的就是纯黄土。山体很多还是裸露的,耕地多,树木砍伐也比较严重,大家没啥保护意识。北边吹过来的黄沙,一到了开春的时候,厉害得很。后来搞退耕还林,搞环保,你看现在,绿的不行。”
“但土也真是个好东西。就说窑洞吧,纯黄土的窑洞都比石头窑洞住着更舒服。冬暖夏凉啊!最主要是黄土,你要知道,有自我修复的功能。把什么东西泼在墙上,别管它,过一阵就给吸收掉了。”
刘庆还热热闹闹地给我介绍了黄土的另一个作用。“你知道,刚出生的娃娃不是屁股红吗?把我们这的黄土炒熟,弄成粉末,扑上,一会就好了。现在真就有厂家卖的,黄土经过高温杀菌,就跟痱子粉一个功能。”
土是让他们头疼过的,也是让他们骄傲的。
“土窑我是没住过,但我父辈经历过。”刘庆告诉我,窑洞,就是山包包上削个面,再向里挖出个长拱形的空间,一般宽三米多,深一点的,八九米也有。
沿路看过去,隔几十米就能遇上几户土窑洞,即便是平地上新搭起来的平房,窗框门框也是仿着窑洞,做出一个拱形的模样。“门口一个小院子,种点菜,夏天很凉快。烧烤,聚餐,挺好。现在窑洞里的装修也很漂亮,生活质量比以前高多了。”刘庆载我抵达目的地——一间窑洞民俗酒店。
忙活的李总工终于来了。来自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的副总工程师李益朝,在夜幕时分匆匆抵达。“4月二十几号就在外面跑,到现在都没停。”李总工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我家是乾县的,就是全世界唯一埋了一对夫妻皇帝的地方。以前从西安来延安,开车一整天还得紧赶慢赶。现在路好了,也快多了。”
“延安的甘泉大峡谷,其实从地理角度介绍的话,三两句就可以说清。好多东西全靠大家的体会,尤其是美学方面的东西。”一言以蔽之,就是沟谷型丹霞地貌。“但最奇特之处就在于,这里是黄土高原下藏着的丹霞。”
李益朝还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黄土和丹霞共存,世界独有。
我坐在窑洞里,心里想着这一方媲美美国羚羊谷的神秘谷。偶然碰到窑壁,冰凉干燥的触感,让我短暂忘记了南方的湿热。“别怕,不缺水了,大胆用!”客房服务员走前叮嘱我。
2
藏在黄土之下的一抹红
清晨7点半,前往峡谷的一行人出发。车窗外,几十里的玉米地连着玉米地,长征路线的指引牌就藏在连片的田里。路过的村庄人烟稀少,猫尾巴扫过村口老人浮肿的腿。
半小时后,大巴开始艰难爬坡,飞转的轮子带起黄土,一路尘烟。“所以,我们通常说的黄土高原,其实就是黄土覆盖起来的一个大土包?”
专家被逗笑了。“也可以这样简单理解。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是一个相当相当大的土包。绝大部分学者认为,黄土是由西北风裹挟而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不论高低都会被黄土覆盖,逐渐形成一个趋近平缓的面——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黄土高原,最低900米,最高的地方一千三四百米。”李益朝解释。
但它绝非一个纯粹的“大土包”。“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现在所在的甘泉县、志丹县、安塞区的区域,至少存在三套不同的沉积。”李益朝介绍,通过地质调查研究发现,覆盖在最上层的黄土,最久的距今258万年左右;黄土下还有红黏土,是距今500万年至780万年形成的;而我们今天探秘的主角红砂岩,则掩藏在更深的位置,是距今1亿年到1.45亿年的时间段形成的。“这几个阶段中,至少有两个断代,在此期间到底有没有沉积其他东西,目前是看不到的,可能沉积,也可能早已被侵蚀。”
如果距离足够远,纵看黄土高坡,山沟山梁,绵延千里。“我们所在的这个区域,有不少南北向的沟梁,因为这里是洛河和延河的支流侵蚀区。如果把梁看作一个整体,以延安、甘泉一线为界以西,在河流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的过程中,峡谷渐成,红色的砂岩也随之露出了。”
即将露面的丹霞地貌,正是今天探秘的主角。“丹霞地貌,首先是红色,这是第一要素。第二要素就是砂岩或砾岩。而这里的物质分布条件,促成了我们即将看到的景观。”
这也就解释了,分布在陕北至渭北10730平方公里、总体呈S状分布的丹霞地貌景观带,并不完全是所见即所得的景致,而是在延安地区盖在黄土底下,最为难得的一抹红——沟谷型丹霞地貌。
3
丹霞也有辈分之分
置身峡底的时刻,一行人默契地沉默,只听到快门频繁按动的声响。
这里是蝴蝶沟,甘泉大峡谷的源头区。温度骤降,我们被二十多米高的红砂岩山体瞬间裹挟,在山与山的隙缝之间缓慢前进。
如同步入了一个万花筒。在沟谷流水千万年的冲刷和侵蚀下,目之所及的岩壁,水过留痕,留的是绵延不绝的线条纹理,错落的岩体,似一道道凝固的波浪。
9点多一点,太阳正东升,光线从头顶的隙缝间翩然滑落。原本暗褐色的岩壁瞬间明亮起来,继而随着光线变化色彩。金黄如珀,朱红如砂,这是独属于黄土高原的浪漫。
在最窄处的位置,仅有40厘米宽,只容一人侧身而过,头顶透进来的光线也最为吝啬,传说中的陕北“地缝”所言不虚。一不留神脚一滑,失去重心,整个人向着岩壁的一侧倾倒,蹭一身土红色,手掌碰到内壁,冰凉,掌心粘连起一层薄而细小的红砂岩颗粒。“这也算是跨越了一亿年的触碰。”我跟同行的朋友开玩笑。
“河流在塑造地貌的时候,有三个主要的方向:向下是下切侵蚀,向上是溯源侵蚀,能拓宽两侧的则是侧向侵蚀。”李益朝告诉我,水在流动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冲蚀,还能产生溶蚀的效果。峡谷岩壁中,有一些太阳照射比较久的地方,轻轻用手一摸,就能摸到表面粉末状的砂岩颗粒。
“你用放大镜看一下就知道。”他立马掏出随身携带的一个迷你放大镜——像个戒指一样,却让岩壁细小的砂粒清晰可见了。“因为砂粒的接触点都是钙质胶结的,和咱们的骨头成分一样,这种胶结是相对较弱的。”
美丽的丹霞地貌素来因红而出名。千万年来,红色的砂岩砾岩在陆地沉积,后期伴随地块抬升和被切割,最初的红层盆地也就有了丹霞地貌的模样。“你们广东的丹霞山,就是这样。只不过相比甘泉的沟谷型丹霞地貌而言,广东丹霞山受侵蚀的程度更深,所以如今看到的都是一个一个的山头。”李益朝介绍,从地貌演变角度而言,甘泉峡谷的丹霞地貌尚处在幼年期,而广东丹霞山已步入壮年期。
“相比于其他,这里最难得之处,就是有黄土覆盖,既具备黄土地貌的特征,又具备丹霞地貌的特征。再给它一亿年,沟缝可能会冲刷地越来越大,可能也会变成丹霞山的样子了。这就是地貌发育的过程。所以说,甘泉县对外宣传的‘世界活丹霞’,‘活’字是很准确的。”李益朝说。
4
窑洞的夜有流动的美
“甘泉县满打满算8万人,支柱产业就是农业。农民就种点玉米,大户把村里的地承包一下。”刘庆觉得,旅游给家乡带来了一些新的可能。
甘泉大峡谷景区,占地面积约3.02平方公里,主要由桦树沟、牡丹沟、龙巴沟、一线天、蝴蝶沟、月牙沟等峡谷组成,2017年8月正式对外接待游客,4年后的年游客接待量达到31.5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330万元。去年2月,成功创建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这个7月,这里也正式成为了中国国家地理“沟谷型丹霞地貌”摄影基地。以期为甘泉优质的文旅资源打开新的窗口,让更多读者认识甘泉县,走进甘泉大峡谷。来围观签约的乡亲,围了里三层外三层。8万人的小县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那个签约的晚上,不少村民都比平时睡得晚了些。
那晚第一次住进窑洞的我,关了灯,才发现窑洞的夜,原来是很亮堂的。月亮沿着屋檐升起,越来越高。月光照进窑洞,窑壁上的光影也越拉越长。第一次感受到月亮流动的美。
今月曾经照古人。而亿万年后的甘泉峡谷,又会是怎样一副面貌?假以时日,以足够长的时间,黄土梁会被河流支沟切穿,沟会更长,风吹日晒,侵蚀、坍塌、搬运、沉积。这片黄土下的丹霞地貌,流动的甘泉大峡谷,也将上演沧海桑田的变迁。
“这正是大自然神奇之处,也是这里最为珍贵的地方。”李益朝说。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董晓妍 实习生 吴景芬 发自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