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2024年珠港澳社会工作人才交流活动举行,专家学者为社会工作建言献策

借鉴港澳经验,推动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性变革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10月22日        版次:ZA06    作者:张景淞

  2024年珠港澳社会工作人才交流活动现场。

  珠海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杨志伟。

  香港社会福利署社工总工会主席梁建雄。

  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雷慧灵。

  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主任田翼。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社会参与、协调社会利益、防范社会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部署,社会工作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当前,社会工作发展取得哪些成就、面临哪些挑战?展望未来,社会工作应当如何赋能社会治理?南方都市报“基层治理深调研”工作室推出“社工新声”系列报道,邀请社会工作领域专家学者分享工作经验,为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近日,2024年珠港澳社会工作人才交流活动在珠海举行。为期3天的活动聚焦“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邀请来自内地、香港、澳门的2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社会工作助力基层治理创新、珠港澳社会工作融合优秀案例”等四个主题进行交流分享,共同探讨未来珠港澳社工合作与发展之路。南方都市报对4位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讲述他们对珠港澳社会工作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珠海

  基层社会治理起步早、基础好,基层社会组织有待转型升级

  “社会工作融合发展对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培育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推进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活动承办单位、珠海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杨志伟表示,珠海是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为人才交流与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还为大湾区社会工作融合提供了改革试验的探索机会。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珠海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区位和区域协作优势凸显,社会工作发展迎来新契机。

  杨志伟长期关注基层社会治理,曾参与地方立法和行业政策20余项,并多次对珠海社区治理、慈善组织发展、无障碍城市建设等议题建言献策。他介绍,珠海基层社会治理有着“起步早、基础好、活力足、要素齐”等特点,志愿服务活跃,前期积累了很多经验,很好地回应了社会的期待。

  杨志伟表示:“例如,珠海的社区议事协商、社区基金、枢纽型社会组织、民生微实事、志愿服务等方面,在全国范围内首创了很多经验与示范。香洲区曾被确认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通过‘借鉴港澳经验,提升社区治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了对港澳经验的借鉴与移植,有效地推动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性变革。”

  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是如何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杨志伟表示,社会组织的发展活力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社会组织不仅能提供针对性强的专业性服务,在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他们善于链接各方资源参与社会治理,还发挥着动员社会力量、推动居民参与的重要作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朝着‘精准化、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对于珠海社会组织的现状,杨志伟评价,珠海当前扎根于基层的社会组织正在经历转型,部分社会组织一定程度存在着对政府购买服务的依存度过大、有偿普惠服务开发力度较弱、面向未来潜在需求的市场化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特别是面对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巨大的社区照顾服务市场,珠海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化的服务供给与管理体系。这既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扩大就业的新蓝海”。

  南都:您认为社会工作应当如何适应基层治理的需要?社会组织在此过程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杨志伟:基层社会治理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在发生着明显变化,社会工作需要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社会工作主要是做服务人的工作,作为最常规服务对象的家庭,其规模近年来在不断缩小,不仅对家庭照顾服务有着显著的冲击,同时也会衍生出新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市民对普惠型的社会服务需求在持续增长。

  一方面,作为社会服务最重要的一支专业力量,社会组织需要及时回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与需求增长,通过新项目研发和提升服务能力,以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也需要积极寻求转型,积极拓展市场化服务的能力,探索空间换服务、低偿收费服务,特别是有偿普惠服务。

  南都:作为珠海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请谈一谈贵单位将如何推动社会工作发展,助力珠海基层治理创新?

  杨志伟:我们首要任务是抓住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这个核心任务,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通过促进珠港澳社会工作人才的交流,注重中高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升湾区服务水平与居住品质。作为行业组织和枢纽平台,我们以落实相关政策赋予协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使命,在培训、督导、评估上持续发力,依托“高级社会工作师工作室”“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基地”,提高中高级社工师持证人才比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保障。此外,还会加强本土人才、本土案例、本土经验的推广,建立一批实务专家型队伍,注重经验的迁移与转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香港

  做好社工资源投入规划,对高校社工课程做出明确要求

  “政府部门如何调查社会对社工的需求?”“香港怎么定义‘高层次社工’?”活动期间,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雷慧灵、香港社会福利署社工总工会主席梁建雄,分别就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香港经验进行了分享,持续吸引着现场观众一边聆听讲解,一边认真记录。

  香港的社会工作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雷慧灵介绍,香港在20世纪40年代末已有宗教团体、善心人士开展社会工作,进入20世纪70年代,香港针对社会工作制定了相关服务规划目标,由政府社会福利署主力负责与法律、福利补贴相关的工作,例如对违法青少年进行矫正、为弱势群体提供救助金等,非营利机构则以开展辅导性、照顾性的社会工作为主。

  “随着2000年以来香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逐渐呈现,对于医疗及福利的依赖更加明显,香港特区政府也制定了相关发展规划,如《2014安老服务计划方案》《2017残疾人及康复计划方案》等。”雷慧灵表示,香港长期重视对社会工作的规划,根据人口、地区发展情况与社会需求,以规划明确社工资源的投入规模,并结合每年的行政长官施政报告,不断对规划进行完善。

  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培育,梁建雄介绍,香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拥有相应的高校学位,并在1997年出台的《社会工作者注册条例》做出明确规定。“高校必须在教学用书、课程内容、教师资历以及实习安排等方面都达到标准,才能够开设社会工作课程,而且招生数量也会受限制。能顺利毕业的学生,都经过了高度标准化的专业学习,拥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毕业后能够直接深入一线开展服务”。

  梁建雄表示,社工从高校毕业、正式参与工作后,还可报名学习由社会福利署开设的培训课程,或进一步就读研究生、参与其他社会组织开展的培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对社工服务的需求逐渐提升,相关制度不断得到完善,越来越多人选择从事社会工作,岗位的薪资待遇也较为可观”。

  近年来,内地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对于内地社会工作的发展,雷慧灵建议,在人才培育阶段,相关单位应当注重理论教育,巩固社工的服务理念,并结合社会需求,加强对社工实务技巧的培训,如历奇辅导、精神健康服务等等。“为推动专业的整体发展,政府部门也可以带头招聘更多社工专业毕业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觉得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保障”。

  梁建雄认为,内地接下来应当推动对社会工作者从“职业资格认证”向“专业资格认证”的转变。“专业资格认证对社工的道德、技能操作水平提出了更多要求,例如根据香港的制度,社工如果专业技能不过关,或者对服务对象造成伤害,就可能被终身取消社工资格。这有利于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确保行业人才的货真价实”。

  南都:从您的角度来看,未来内地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哪些领域需要进一步关注?

  雷慧灵:近年来,有不少香港人选择在内地工作、养老,内地也出现了很多港人子弟学校,这些港人家庭对社工服务有着很大的需求。目前已经有新家园港澳长者内地安老服务中心、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等机构,为他们在内地的生活提供帮助,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内地社工未来能否为服务这部分群体做好准备,值得进一步关注。

  梁建雄:内地一些985高校已经拥有质量较高的社工专业,但也有部分高校的水平有待提升。比如,一些高校社工专业的教师可能无相关领域的实务经验,部分高校更偏向开设社工硕士课程,但不少就读学生也只是为了拿研究生文凭,不一定真正从事社会工作。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相关单位要做更多的考虑。

  南都:您认为香港可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内地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

  雷慧灵:香港对社工修读的科目及实习时数要求较高,随着粤港澳三地人才的不断流动,内地可以参考香港的社工课程框架,进一步完善相关课程。同时,以往资深的香港社工都在内地参与督导或者训练、评估等工作,现在粤港澳三地的院校可以进一步合作开展学术研究,无论是资深社工还是教师,都可以在相关议题上多做交流。

  梁建雄:我认为香港能提供更多的是开展社会工作的思维、态度。我了解到,一些内地社工在香港社工组织跟班了一周,发现香港的社会工作更加制度化,比如对工作用时、文书工作的管理较为严格,社工之间也会互相帮扶,整体的工作氛围跟内地很不一样。与一般的培训相比,这种跟班可以让社工深入一线,了解到很多举措背后的原因,对社工也更为实用,相关单位可以探索建立跟班机制,推动内地社工进一步学习香港的经验。

  澳门

  探索珠澳融合社区治理新模式,推动两地居民民心相通

  活动期间,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主任田翼介绍了澳门的社会工作发展概况,并结合自身工作,对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据了解,由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执行的“睦邻友好,共享美好生活”茂盛社区居民共融项目,曾入选2023年度珠海市优秀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名录。

  该项目有哪些特别之处?田翼介绍,茂盛社区位于珠海市香洲区拱北街道,距离澳门仅一墙之隔,常住港澳居民超过社区总人口三分之一。2020年,该项目在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与茂盛社区的推动下启动,把澳门的社区治理方式、服务内容与茂盛社区基层治理工作相结合,为居民提供政策宣讲、矛盾纠纷调解、志愿服务等等。

  田翼介绍:“比如说,我们会跟珠海社保部门合作,在社区内开展社保政策宣讲,向澳门居民宣传参保的好处与参保方式,以及遇到问题该怎么去处理,发动他们积极参保。”

  据了解,茂盛社区搭建珠澳社会治理“一体化”平台,由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开展各类活动,推动两地在空间资源共享、公共政策衔接、社会工作交流、教育培训互动、民生文化共谋等多方面深度融合。社区推动成立了内地首家“港澳义工服务站”,为在珠的港澳业主提供权益维护、物业纠纷调解等服务,服务站还与珠海市社会工作协会、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签署三方联动合作协议,聘请高校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开展工作人员业务培训。

  在田翼看来,这些举措直接关乎澳门居民在珠海生活的实际需求。“澳门居民对内地的法规、政策,或者一些资源、福利,并不一定十分了解,而且很多人每天白天在澳门工作、晚上在珠海居住,平时跟周围邻居交流的机会也不多。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他们与内地的居民真正拉近距离、跟这个社区建立连接,从而逐渐融入社区”。

  田翼表示,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澳门居民不仅从中得到切实帮助,也开始主动参与到项目服务过程中,帮助其他居民解决问题,显示出项目推动内地与澳门居民相互了解、开阔眼界、共同推动社区建设的积极作用。“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现在有越来越多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各地工作、生活,我们希望进一步提炼我们的工作理念、方法、标准,把它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南都:您如何评价当前珠港澳社会工作融合发展的现状?

  田翼:我觉得是越来越好了。每年珠海市都会举办关于珠港澳社会工作融合发展的交流活动,我感觉活动的规格越来越高,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入,我们也跟不同地区的专家、机构负责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觉得这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让三地的社会工作不断融合发展、互相学习、借鉴。

  珠港澳三地在社会工作体制、人员培育、服务理念等方面各有不同,只有通过这种频繁的交流互动,才能够逐渐找到共通的地方,让这种融合不只是在民间,甚至在法律层面、政策层面,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高质量融合。

  南都:您认为珠港澳三地可以从哪些领域出发,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的融合?

  田翼: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认定,目前三地的认定办法各不相同,现阶段也无法直接进行统一。现在三地有一些职业、领域已经在开始探索资格互认了,我觉得或许可以在已有基础上再拓展一下,推动三地社会工作者的资格互认。

  比如说,现在横琴“澳门新街坊”里有一些澳门社会工作局资助运营的项目,这些项目聘用社工,只能找澳门的注册社工,内地社工在那里只能做一些辅助工作。但从我的观察来看,两地社工在专业层面并没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尝试去做一些社工资格互认上的突破,比如通过考试来进行认定,或者通过粤港澳三地设立一个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

  这件事情涉及的层面很广,有的社工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工作受到外来竞争者的冲击。我觉得在推进互认过程中,这类问题都需要考虑进去,但我们还是要往前看,只要大家能在一起商议,提出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我觉得这个事情就可以推动。  

  “基层治理深调研”工作室

  “社工新声”系列报道

  统筹:南都记者 王靖豪

  课题组成员:张景淞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