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大步迈向“零碳岛”,采用生态优先开发理念,这是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航拍图。 南都资料图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内这棵微风发电树近日投用。 受访者供图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中型“零碳”大楼于今年3月建成。 受访者供图
“我们可以‘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通过智能技术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减少建筑垃圾,达到减污降碳的目的。”随着一个个畅想萌生,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正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萌芽,一座绿色低碳城市正由蓝图变为现实……
大道如砥,大势如潮。5月12日,“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绿色发展高端论坛暨琴澳双碳大讲堂”在横琴举行。粤港澳相关部门代表、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低碳领域专家学者等近千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会,为打造“中国零碳样板”建言献策。
A 低碳试点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造“零碳示范岛”
站在300多米高的横琴国际金融中心楼顶环眺合作区,大道纵横,高楼林立,过去“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横琴岛已悄然蜕变,但穿插在高楼之中的阳光、海滩、奇石、山林无一不彰显着横琴岛之中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
禁建区占全区面积一半以上
近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4部门印发《广东省建筑节能增效行动计划(2023-2025)》。计划到2025年,合作区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水平提升30%,合作区新建公共建筑能效水平提升20%,一项项目标如冲锋号,似动员令,合作区早已“裹粮坐甲”。
“禁建区占全区面积一半以上、城市绿地覆盖率要达4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2%以上……”早在合作区成立之初,“生态优先”的开发建设理念便渗透在每一寸土地上。
今年年初,广东省掀起高质量发展的浪潮,在打造战略性产业集群的使命下,面对土地资源“占有”与自然资源“释放”的双重难题,合作区筹谋已久。
早在2013年,横琴新区就被批准成为首批12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之一。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设立广东珠海横琴新区等6个国家低碳试点城(镇)。去年,合作区举办了两场论坛,邀各地学者及相关部门代表共探打造“零碳示范岛”的“破题之策”。
目前,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正扎实有序开展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工作,锚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通过系统谋划、科学研究、打造特色亮点、推进试点建设等举措,着力打造碳中和先行示范的“横琴样板”。
合作区绿色低碳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5月12日,“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绿色发展高端论坛暨琴澳双碳大讲堂”在横琴举行。“目前,合作区绿色低碳发展取得良好成效,生态岛雏形初现,水域水质、空气质量等均大幅提升,生态环境优美,单位GDP碳排放量远低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绝大部分城市。”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牛敬在致辞中表示。
据统计,2020年合作区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120.9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部门的温室气体吸收汇约为-1.2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净排放总量约为119.6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细心观察数据便能够发现,合作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是很大。我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合作区产业建设以服务贸易及高新技术型产业为主,整体碳排放量强度低。其次,合作区的建筑相对于其他地方建设标准较高,在节能减排设备的使用方面情况较好。在合作区106.46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中,山、海、林、湿地、岸线等生态资源丰富多样,绿碳和蓝碳等碳汇潜力较高。”澳门科技大学创新工程学院副教授宋庆彬告诉记者,合作区作为碳中和试点将起到示范作用。
历经多年的开发建设,合作区在守住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岛正一笔一画地从蓝图变成现实。“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国家级滨海湿地公园、大横琴山森林公园、天沐河生态及景观工程等一批生态建设项目相继启动建设或完工,一座拥有完好森林、湿地、海洋、水系而宜居宜业的生态岛展现在人们眼前。
B “零碳”建筑
建筑与能源有机结合,夯实绿色金融产业基础
打造“中国零碳样板”,合作区的时机成熟了吗?
行走在合作区南方电网公司的园区之中,一栋高阔明亮的建筑格外显眼,其楼顶被装机容量为160千瓦特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所覆盖。近日,这个中型“零碳”建筑的能量管理系统已经启动运行并通过验收。“该系统的应用能够让该建筑年均能耗较近零能耗建筑国标低20%。”相关负责人介绍。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对于海洋性气候的合作区而言,阳光、风能是大自然赋予的禀赋,如果合作区能够乘自然条件之“东风”,将被动式建筑与新能源有机结合,自然禀赋将成为合作区打造零碳建筑标杆的有力抓手。
“首先,建筑本身要减少对化石能源的利用,加大对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其次,通过一些技术,能够让建筑除了使用能源外,还能够产生能源。而当建筑所消耗的能源与其产生能源相等的时候,这就是一个近零能耗建筑,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丁烈云告诉记者。
除此外,丁烈云提出依托智能技术重塑建筑未来,“我们可以‘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通过智能技术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横琴有大量的房子要建设,可以让建造房子的零部件模仿在工厂里面生产的其他物品部件,再通过智能物流运到现场进行安装,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建筑垃圾,达到减污降碳的目的。”
微风发电树“琴澳一号”投用
与此同时,一棵由金属打造的“树”也在合作区生根发芽。无风时,树叶如同花朵含苞待放;起风时,翠绿的叶片便会随风转动,产生电流为路灯、充电桩供电。这是由国电投(广东)综合智慧能源创新研究院研发的国内首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风发电树“琴澳一号”,5月6日,完成迭代升级并在横琴投入运行。
“‘琴澳一号’每小时的发电能力可达5000瓦,相当于同样时间的近50㎡的屋顶高效光伏组件发电。”国电投(广东)综合智慧能源创新研究院总经理徐文辉告诉记者。
“双碳”战略之下,实现低碳发展的技术基础与良好的自然环境被众多企业所看重。为进一步践行绿色低碳、激发产业活水,合作区金融发展局创新发展处代理副处长黎健斌曾表示,“合作区对包括‘智慧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研发’‘绿色建筑应用技术’等前景广阔的绿色科技领域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022年,合作区发布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促进金融产业发展扶持办法》中提到,对于专注于绿色、碳金融的机构都有落地补贴政策,并且澳门在链接国际资源方面有一定特点,我相信未来合作区会有更完善的配套,值得期待。”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孟萌告诉记者,除此外,在招商引资方面,合作区更应该注重把握“双碳”的大方向,针对性引入一些在碳中和领域具有先进技术的科技企业。
“琴澳一号”和能量管理系统只是合作区“共谱零碳新乐章”中的一个音符,每一个落子合作区的企业都将用自己的方式助力打造“横琴零碳岛”。
C “绿色”合作
琴澳互通共融,共创宜居宜业新家园
琴澳两地仅有一河相隔,《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合作区要营造趋同澳门的宜居宜业生活环境,如何打造“绿色低碳城市”成为两地共融共通绕不开的话题。
4月30日,近30名澳门环境科学专家、学者,促进可持续发展倡议者和社团代表化身“城市农夫”走进合作区,实地打卡垃圾分类社区示范点、垃圾分拣中心等地,对绿色低碳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度交流。
为澳门建设提供有益示范
“合作区作为全国‘物业城市’的标杆,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探索经验,通过厨余资源再利用、实现生态循环的方式,反哺自然,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与大自然相连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过程,为澳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示范。”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刘成昆说。
记者参会了解到,澳门能源主要由电力、石油气、汽油和普通煤油等八大能源构成,其中清洁能源的比例相对较高。“近些年电力需求占比明显上升,重油占比明显下降,这为澳门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能源结构基础。”宋庆彬在论坛中表示,澳门减碳方式是电气化,也就是加大电力需求,虽然澳门光伏发电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基数依然很小,未来澳门要适当推动光伏发展。
从碳排放来看,澳门主要的碳排放来自本地电力、交通废物处理、家庭商业服务业。“控制直接碳排放仍然是实现碳中和重点,未来澳门应从实际社会、经济及技术现状出发,通过本地发电的结构优化、交通运输业的全面电气化、废弃物处理源头减量和提高炊事天然气和电气化利用率等方式全面响应‘双碳’政策。”据宋庆彬团队碳中和情景案例分析显示,2050年碳中和目标情景下澳门需实现碳排放总量较2020年下降约99%。
共融互通,携手共进
在琴澳融合方面,宋庆彬表示充满了期待,“合作区目前的碳排放量不大,与其相比,澳门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车辆密度都要大于合作区。如果琴澳能够充分融合,或许就可以将合作区、澳门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提前一些。与单独城市实现碳中和相较,从区域性和国家层面实现碳中和的意义更大。”
共融互通,携手共进。当前,全省上下正加速推动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节能、降碳增效。随着琴澳“绿色智慧”在此凝结,越来越多的降碳尝试生根发芽,共同书写合作区“生态岛”、“零碳岛”的绿色发展新篇章。
采写:南都记者 赵雨琪 实习生 向雨琴 杨怡宁 朱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