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大以来中山民生建设成果报告发布

交通基建投资总额增加近7倍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8月05日        版次:ZA06    作者:刘贤沛

  南朗快线与翠亨快线互通工程。南都记者 吴进 摄

  近日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发布《十八大以来中山民生建设成果报告》,从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健康、交通、环保、文旅、乡村振兴等方面,回顾十八大以来中山在民生建设方面的飞跃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至2021年,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7424元增长到57901元,增长111.1%;低保标准从430元/月提高到1160元/月,上涨169.8%;教育经费从84.07亿元增加至179.72?亿元,增长113.8%;人均预期寿命由78.09岁提高到81.08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由37.22亿元提升到297.1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03.63亿元),比2012年增加近7倍。

  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比保持全省最小

  报告显示,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7424元,增长到2021年的57901元,增长111.1%,年均增长8.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323元,比2012年增长110.1%,年均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50元,比2012年增长130.6%,年均增长9.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1.59逐步缩小至2021年的1.44,多年来一直保持全省最小。

  2021年,中山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7853元,比2014年增长72.0%,年均增长8.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144元,比2014年增长70.6%,年均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244元,比2014年增长92.5%,年均增长9.8%。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不断缩小,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12年至2021年,中山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从38.6%下降到33.9%,下降4.7个百分点,中山居民平均生活水平达到相对富裕水平,超过小康型社会标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保持在温和上行区间,CPI累计上涨20.2%,年均上涨1.9%,涨幅为珠三角九市最低。

  十八大以来,中山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2012年至2022年,低保标准从430元/月提高到1160元/月,上涨169.8%。2012年建立低保标准与价格上涨联动机制和自然增长机制,2014年、2017年、2020年先后三次对该机制进行调整,低保标准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挂钩。

  在全省率先打造“大病帮扶中心”“危房改造中心”“教育帮扶中心”等三大帮扶中心,努力破解人民群众“看病难”“居住难”“读书难”等问题。“中山市大病困难帮扶中心”自2018年4月18日试运行以来,实施大病慈善救助6685人次,发放慈善救助金约1241万元。“中山市教育帮扶中心”自2016年启动以来,共资助初中、高中、大学阶段困难学子1663人次,支出助学资金达445万元。

  教育优先

  高考本科总录取率稳定在七成左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经费从2012年的84.07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79.72亿元。实施“强师工程”,义务阶段及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总人数由2012年的21972人增加至2021年的31135人,增长41.7%。2021年,义务教育专任教师27106人,平均每位专任教师负担学生数下降至17.7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4029人,平均每位专任教师负担学生数下降至13.5人。

  全市幼儿园达560所,增长24.41%,其中公办园幼儿占在园幼儿总数的50.16%,普惠性幼儿园达466所,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2%。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48.05万人,巩固率达99.77%,累计解决24.8万随迁子女入学。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8.85万人,高考本科总录取率一直稳定在七成左右,高出全省近30个百分点。实施“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招生,打通中等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中山科技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中山)建设稳步推进中。

  在医疗服务方面,中山构建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国家卫生镇、省卫生村全覆盖,形成上下联动、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服务格局,“健康中山”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居民健康状况持续向好,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位居全省前列。人均预期寿命由2012年的78.09岁提高到2021年的81.08岁(全省78.4岁)。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不断完善。全市体育场地面积1056.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36平方米。社区健身点覆盖率、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均达100%,公共体育设施100%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基本形成城乡居民15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8.2%。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承接第七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等重大活动,策划举办“岭南潮声”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书法精品展、“品读湾区”9+2城市悦读之旅等文化交流活动,先后打造了“书香中山”“绿色暑假·缤纷文化”等市级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和“小榄菊花会”“南朗稻田音乐节”等镇(街)公共文化活动品牌。

  中山纪念图书馆和中山市博物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通过标准化建设,推动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共享型纵横结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模式,全市23个镇(街)文化站全部达到广东省特级文化站建设标准,镇(街)图书馆全部完成技术升级改造。建成“文旅中山”有线数字电视平台、“中山文旅云”平台、智慧课堂等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2015—2017年,中山连续3年获评全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称号。

  

  交通建设

  成功创建广东省首批公共交通示范市

  十八大以来,中山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大力度推进“四纵五横”高速路网、“三环十二快”高快速路网、“三纵三横”轨道交通网等一体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不断推动实现一小时粤港澳大湾区生活圈。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保持增长状态,由2012年的37.22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297.1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03.63亿元),比2012年增加近7倍。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完善,截至2021年,公路总里程3307.4千米(含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畅通工程577.3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条(京珠高速、广珠西线高速、中江高速、西部沿海高速、广中江高速)共189.3千米、一级公路460.3千米、二级公路519.9千米、三级公路492.8千米、四级公路1067.8千米。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185.4千米。

  中山现共有公交线路220条,4100多个公交站点,日均8700多个班次,公交运营里程4000多公里,营运公交车辆2640辆,全面实现100%纯电化,实现公交车WIFI全覆盖、手机二维码支付乘车。2019年中山成功创建广东省首批公共交通示范市,成为全省两个公交示范城市之一,实施公交一盘棋项目获广东省城市公共交通十佳创新成果。

  环境质量

  投入2.9亿元建水质自动监测平台

  近年来中山环境质量改善明显,PM2.5、PM10、CO、NO<sub>2</sub>、SO<sub>2</sub>等5项指标已实现多年稳定达标并呈逐年下降趋势。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中山建成国家生态镇18个,广东省生态示范镇15个,市级生态示范村(社区)247个。共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63.7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5.3平方公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2.75万亩,建成36个森林、湿地主题公园,建设自然保护地20个,面积共11011公顷。

  推进智慧环保工作,投入2.9亿元建设全省领先的中山市河涌水质自动监测平台,建成259个水质自动监测设施,全面监控全市15个流域水环境;建设9个大气标准站和300个大气微观站;构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全过程监管平台;建设中山市固体废物在线监控管理平台。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建成5个涉VOCs工序集中生产的“共性工厂”,全市域禁燃高污染燃料、禁行黑烟车,工业燃煤锅炉改造全部完成,公交车实现100%纯电化。扎实推进碧水攻坚战,16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未达标)水体完成整治并通过国家专项检查工作组核查,已立项投入超626亿元开展覆盖全市15个流域的未达标水体整治。稳步推进净土防御战,截至2021年,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99.7%。有效提升固体废物处理能力,做到生活垃圾100%焚烧处理,焚烧后炉渣100%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均为100%。

  统筹:南都记者 王卫

  采写:南都记者 刘贤沛 通讯员 国中队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