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拥抱湾区发展机遇“红色珠海”勇立潮头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年06月30日        版次:ZA03    作者:杨亮

  横琴新区及一体化地区现状已初步形成了一铁两口岸十字通道的对外交通格局。 资料图片

  综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回顾百年党史,在珠海这片热土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革命人物,谱写了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留下了一个个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时光荏苒,红色基因、红色精神、红色力量始终在珠海传承不歇,闪耀光辉。

改革开放,几代珠海建设者不畏艰难,在“杀出一条血路”的呐喊声中,拼搏奋进,将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建成享誉全国的现代化花园式滨海城市;在全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时代,珠海赓续红色血脉,聚焦建设枢纽型核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定位,二次创业,开创新局。

本文分“红色珠海”“改革探路”“不忘初心”“勇开新局”四个篇章,从不同维度讲述不同历史阶段珠海的红色故事、改革开放故事,为新时代珠海再出发凝聚起磅礴之力。

篇章1

  红色珠海 现存革命遗址47个 贯穿革命奋斗历程

  沿珠海淇澳岛淇澳村白石街一侧的窄巷走到深处,一栋青砖土木结构小平房映入记者眼帘,门口是一堵斑驳的蚝壳墙,游客们在此进进出出,门匾上书“苏兆征故居”。

  苏兆征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伟大先驱,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1885年,苏兆征在这栋普通的岭南风格建筑呱呱坠地,在此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房屋是苏兆征祖父于清朝光绪年间建造,建筑面积68平米,屋前有小院落,围以矮墙,与四周簇拥的村居并无多少区别。

  在珠海故居的岁月,是苏兆征投身革命前最为平和静谧的一段时光。18岁时,苏兆征因家境贫寒,不得不离开淇澳岛,到香港外轮上做杂役谋生,在海上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艰辛,却让他目睹了满清政府的无能,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的艰难,也开阔了他的视野,接触到大量进步思想,和同乡好友林伟民一道树立起救国救民的抱负。

  1925年3月,苏兆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底,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他受命与邓中夏、黄平、杨殷、杨匏安等人到香港组织罢工。6月19日,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爆发。苏兆征作为省港罢工委员会委员长兼财政委员会委员长,参与主持起草罢工宣言。省港大罢工是五卅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前后持续16个月,先后有25万人加入罢工行列。

  光阴荏苒,斯人已逝,但苏兆征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其为中华民族复兴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早已在他生于斯长于斯的珠海大地扎下了根,并随着时代发展,发扬光大。

  近年来,伴随红色旅游热的持续升温,苏兆征故居已成为一处传播红色文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网红打卡点,前来瞻仰和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据统计,作为广东省著名的红色革命遗址、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自2011年6月对外免费开放以来,苏兆征故居接待来访人数逐年递增,年接待量已达15万人次。

  而这只是珠海赓续红色血脉,保护用好红色遗址的一个缩影。2019年8月,珠海开展了革命遗址大普查,历时近一年摸清“红色家底”:审核上报革命遗址50个,7个其他遗址,最终由省认定革命遗址47个,纵贯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珠海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辛奋斗历程。

  加大经费保护红色革命遗址;打造红色景点,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在学校开设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红色教育校本教材;精心创作一批红色题材的高质量文艺作品,开展红色文艺巡演;观看红色电影;请抗美援朝老兵为年轻党员讲历史;开通红色观光巴士,通过车厢内设置的党史视频、VR体验等传统与现代影音技术宣传红色文化……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用好珠海丰富厚重的红色资源,珠海各地连日来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的活动,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

篇章2

  改革探路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珠海旧貌换新颜

  1980年,珠海364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上,划出了一块6.81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改革开放的一块“试验田”,它还有一个更为熟悉的名称——“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特区成立之初的珠海更是一穷二白,没有资金和技术,人才匮乏。40多年来,几代珠海建设者们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在“杀出一条血路”的呐喊声中,从零起步,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勇当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排头兵”,硬是将一个“只有一间粮站、一家饭店、一条马路、一盏红绿灯”的边陲小镇,打造成现代化花园式滨海城市。

  今天行走在珠海大街小巷,依旧不时能看到记录珠海建设者们筚路蓝缕、开创中国时代之先的改革烙印和奋斗足迹。在珠海吉大景山路与白莲路相交处,一个小型社区公园内静静地矗立着几块巨石。

  这里是香洲毛纺厂的旧址,而这几块平平无奇的大石头,正是毛纺厂当年的标志物。作为历史上我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一度被视为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1979年开业时引发轰动。

  媒体报道,当时驻香港、澳门的57个国家领事馆人员参加了投产庆典,500多家厂商代表和新闻记者闻讯赶来,数十个国家的报纸发布了消息。

  距香洲毛纺厂旧址不到一公里,吉大石景山大酒店至今巍然挺立,尽管因设施老化、陈旧,在周边环绕的高端酒店中已经不显眼了,但作为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酒店,它所属的石景山旅游中心曾经是全国酒店业的标杆。

  资料显示,石景山旅游中心由11位港澳商人投资1100万港元兴建,1980年10月12日开业后独领风骚十余年,曾是全国第一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总经理负责制的企业体制;首创全国劳动合同制的用工制度:工资分配上实行浮动工资制。

  石景山旅游中心开业前,通过公开招考录用职工,因首次对身高等提出了要求,曾被质疑“资本主义企业家在搞选美”,但珠海顶住了压力。后来媒体报道,“这家合资酒店第一次让中国的老百姓感受到‘服务’”。北京饭店、东方宾馆等大酒店都曾慕名来取经。

  40多年来,珠海创举不断,屡开先河:建立全国最早的农民度假村,发行国内第一张信用卡,率先实行12年免费教育,建成全国最早的海洋能发电场,签发中国内地中资保险公司首张寿险个人保单,率先发布环境保护“八个不准”规定守护“青山绿水”,举办全国首个国际性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全国首先实施技术入股与提成条例,创建全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

  在体制机制上,珠海人更是勇于创新,肩负起了为中国改革开放探路的历史重任:百万重奖科技人才,首次树立知识人才无价的理念,掀起珠海历史上第一波人才集聚的高潮;环境保护“八个不准”,确定了“不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理念,守住了珠海的青山绿水;率先实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八个统一”,为全国土地管理体制、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特区经验……

  一连串“第一”“首个”“创举”,成为几代珠海建设者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精神,敢闯敢试、敢啃硬骨头、敢为人先的最好印证,也彻底改变了珠海“一穷二白”的旧貌,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和成就。

  40多年来,珠海特区人口从最初的36万人攀升至2020年底的243.9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2.09亿元,飞跃到2020年的3481.94亿元,人均GDP从579元提高到17.55万元(2019年末)。

篇章3

  不忘初心 已完成196件民生微实事 化解市民“家门口”的烦心事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新时代,如何践行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让群众充分分享改革开放的发展红利,持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珠海在近几年持续加大民生福祉投入,去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8.1%的基础上,今年专门安排3亿元专项经费,聚焦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贴近生活、热切希望解决的“惠民小项目”“急难愁盼”问题,启动“民生微实事”工作,并将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环节。

  珠海香洲前山街道海波花园小区是一个有着30年历史的老旧小区,1栋和5栋后面两大块工地因管理不善,俨然成了垃圾池,产生的“脏乱臭”问题极大影响了小区业主的生活品质。

  在珠海启动“民生微实事”工作后,当地社区在征集项目的过程中,了解到该小区存在的上述问题,立即启动了“海波花园空地硬底化”民生微实事项目落地,不仅一举解决了困扰业主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还缓解了居民停车难。

  高新区下栅社区红庙街28号旁一段道路,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时泥泞难行,给居民日常出行造成诸多不便。当地了解到群众的诉求后,迅速行动,一天即完成路面硬化工程,让居民出行不再烦心。

  通过实施“民生微实事”,珠海将过去的民生工程“政府配餐”升级为“百姓点餐、政府买单”新模式。通过下沉社区走访调研、进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家中入户走访、线上开通云服务平台网上征集……珠海已建立起“线上+线下”的全覆盖征集模式,及时了解群众所需所急,让“民生微实事”项目真正惠及需要的人。

  除了在征集项目上狠下功夫,珠海还推动各区先后出台《“民生微实事”工作指引》《“民生微实事”实施流程图》,建立健全“民生微实事”服务体系,及时发现问题,抓好落实整改,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让“民生微实事”项目不仅能落地,更能经受住考验。

  最新数据尚未发布,但自今年2月初启动“民生微实事”工作以来,截至4月22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珠海全市“民生微实事”项目已确定748个,已实施667个,已完成196个,确定项目涉及金额8878万元。

篇章4

  勇开新局 全力推进交通建设 拉开特区2.0“新格局”和“大框架”

  今年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珠海建设枢纽型核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奠基之年。珠海如何开新局,起好第一笔、迈好第一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百年?

  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新时代呼唤新作为,也赋予了珠海新的历史使命。

  今年3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舆论的目光再次聚焦珠海,这是继深圳、广州之后,广东再次为单个城市开辟“特事特办”的新机制。

  意见赋予珠海五个战略定位,包括区域重要门户枢纽、新发展格局重要节点城市、创新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新典范、民生幸福样板城市,提出到2035年,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澳珠极点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建成民生幸福样板城市、知名生态文明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媒体评价,珠海特区再升级,将开启2.0版本。

  珠海也有自己的抱负和雄心,在《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擘画了一幅令人振奋的未来蓝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新引擎、独具特色且令人向往的大湾区魅力之城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城市,努力建设枢纽型核心城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港珠澳大桥通车,珠海的城市地位、定位、方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过去曾被人们冠以“小而美”“小富即安”等标签的珠海,聚焦新定位、新机遇,正阔步向“大而强”转型跨越,提出了新目标:“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300万、GDP超过6000亿元;到2035年常住人口达到500万、GDP向2万亿元迈进,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珠海正全力推进高铁、城轨、地铁等交通建设,通过交通升级,拉开珠海特区2.0版本的“新格局”和“大框架”。

  《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列出了一揽子重大交通项目:未来5年将建成珠海至肇庆高铁(珠海至江门段),加快建设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力争开工建设深珠高铁(深南高铁深珠段),规划建设珠江西岸沿海高铁通道。全线贯通珠机城际,开工建设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广佛江珠城际(珠机城际北延线)。

  而远期,珠海还规划研究地铁、连接深圳与珠海的深珠通道等,随着上述项目逐一落地,一个珠江口西岸轨道交通中心、高效快捷通达大湾区中心城市的高快速路体系以及区域航空航运枢纽、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将在珠海快速成型。

  聚焦产业,珠海正布局谋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

  公开报道显示,规划中的深珠合作示范区将落户高新区,未来“伶仃洋公铁两用通道”将从这里向西跨越大海,直达深圳,珠海与深圳的陆路交通时间将从现在的两三个小时缩短至约30分钟。

  龙头企业华为已闻风先动,今年3月29日与高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六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中国智慧视觉创新示范区”。

  新征程开启,珠海经济特区将继续担负起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和“探路先锋”的时代重任,在新时代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出更高水平。

采写:南都记者 杨亮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