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珠海提出到2035年常住人口超500万,达到特大城市规模

15年人口增加300万 珠海机遇与挑战并存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9月16日        版次:ZA01    作者:杨亮

15年后,在全国“500万人口城市俱乐部”中,我们能看到珠海的身影吗?

对于2019年常住人口刚刚突破200万的珠海而言,这听上去似乎还有些遥远,但在8月26日,珠海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的节点上,珠海明确提出了这一人口发展目标:“到2035年,常住人口要超过500万人,人口达到特大城市规模”。

如果说,上一个特区40年,成就了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地位,让世界为之瞩目,那么,下一个特区40年,珠海也有了自己的“窗口梦”。

500万的人口发展目标背后,承载的是珠海在下一个40年给予自己的更大抱负:“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到本世纪中叶,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球先进城市前列,在建设‘一带一路’中发挥重要枢纽作用,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最前列的代表性城市”。

“后人口红利”时代,在我国加速迈向老龄化社会,城市之间人才“争夺战”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珠海提出的500万人口发展目标有哪些优势?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南都记者将通过对比数据进行分析。下一期的报道中还将通过问卷调查、问道专家等方式,聚焦挑战探寻对策。

  优势

  人口增量创新高 增速蝉联全省第一

最近两年,自1979年建市以来,珠海第一次迎来了人口、人才增长的“高光时刻”。

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珠海常住人口历史性突破200万人,达到202.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26万人,同比增速7.0%,力压广州、深圳,人口增速为全省首位。

这也是珠海连续2年蝉联全省人口增速冠军。2018年末,珠海常住人口增加12.57万人,增速7.12%。而同期,深圳、广州的人口增速分别为4.0%、2.8%。

2018年,12.57万的人口增量,是珠海建市以来,常住人口年增量首次突破10万。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一记录时隔一年后再度被刷新,2019年13.26万的人口增量,创下珠海建市以来的历史新高。13.26万的人口增量,比2011年至2016年5年的人口增量之和还要高出近一倍,后者约为7.26万人。

蝉联全省人口增速第一和连续两年创纪录的常住人口增量,让珠海俨然成为了当下我国人才最热流入地之一。这数字背后,体现的是珠海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即便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尚处在人口红利窗口期,珠海百万重奖科技人才,开了“全国大规模引进人才先河”所形成的第一波人口增长高峰中,当时珠海常住人口每年也仅新增5万-6万人,远低于近两年的增速。

与人口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珠海人才流入同样跻身广东首位。来自珠海人社局的数据显示,自2017年实施人才优先引进政策三年来,珠海成功引进各类人才8.7万名,连续三年同比增长超过50%,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广东省首位。

  人才政策加码、人才生态支撑体系日益完善

另一方面,珠海人才政策持续加码,人才生态支撑体系日益健全。

今年7月,珠海发布《关于进一步放宽珠海人才引进及入户条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拟进一步放宽珠海引进人才的对象范围、学历条件和年龄条件、“先落户后就业”的条件,并首次将重点企业一线优秀员工纳入人才引进入户范围。这一揽子举措,即便放眼全国也颇具竞争力。

以“先落户后就业”为例,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大学生毕业后必须先找到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后,才有机会入户。2018年,珠海出台实施的“英才计划”打破了这一惯例,允许毕业三年内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即便尚未在珠海就业,也可凭毕业证和相关资料直接向公安派出所申请落户。

根据意见稿,珠海还将进一步放宽,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毕业五年内可“先落户后就业”。珠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人士表示,意见稿还在征求各区、各部门意见,争取在今年第三季度内完成新政出台工作。

进一步降低入户门槛,只是珠海吸引人才,健全完善人才生态支撑体系的其中一环。2018年4月,“珠海英才计划”出台,宣布五年内财政拿出67亿,实施珠海有史以来含金量最高、创新突破最大、针对性最强,综合力度最优的人才政策。其中,对“30周岁以下全日制本科、40周岁以下技师每人共发2.6万元,35周岁以下全日制硕士、45周岁以下高级技师每人共发3.8万元”;“一、二、三类人才可选择与政府按各占50%的比例,申请购买珠海市共有产权房,分别为160平方米、120平方米、100平方米,连续工作10年后可无偿获赠政府所持有的50%产权”等创新政策频出,多个人才政策在全国领先或是全国首创。

珠海近年来也在生态环境治理、产业集聚、城市公共配套、城市功能品质建设、营商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发力,着手构建完善的人才生态支撑体系。

以产业为例,过去这一直是珠海人才引进的短板,由于产业规模小,年轻人毕业后更热衷到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的北上广等大城市发展。今年的珠海市两会上,珠海提出将出台专项政策,加快培育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设备为重点的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除了一揽子“政策红利”的释放,在事关引进、留住人才的方方面面,珠海都铆足了劲,下足了功夫,正迅速告别长期以来吸引人才主要靠政策,产业、配套支撑乏力的局面,一个让全国人才向往的大湾区“魅力之城”呼之欲出。

2018年发布的《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珠海已被划定为“大城市”,规模等级为100-500万人,同时还将适度增加人口集聚。瞄准“2035年,珠海人口500万”的发展目标,珠海已经开始加速,未来可期。

  挑战

  人口发展“欠账”多 发展步伐缓慢

要用15年时间实现常住人口500万的目标,即便拥有“后发优势”,又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所带来的历史新机遇,珠海依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在广东21个城市中,即便经历了近两年的高增长,珠海常住人口规模依旧处于“老幺”的位置,截至2019年末,距最接近的云浮(2019年末常住人口254.52万人)差了约52万,在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9市中差距更大,落后最近的中山130多万人,落后江门250多万。

差距大的原因是,珠海市在人口发展上的历史欠账多,发展步伐缓慢。1980年经济特区成立时,珠海和深圳的条件相仿,常住人口分别为36.53万人、33.29万人,但深圳仅用17年就迈入“500万人口城市”,平均每几年就要翻几倍:1987年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0万,1991年突破200万,1997年突破500万,常住人口达到527.75万,其间深圳单一年份人口最高增长近70万。

伴随人口高增长的是,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同一时期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长至1997年的1302.3亿元,17年间增长了481倍。

相比之下,珠海在人才引进上显得有些步履蹒跚,直到1997年常住人口才首次突破百万,到2019年才首次突破200万人。同样截取1997年的经济数据,珠海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4亿元,仅为同时期深圳的18%。

同样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东莞,历史上也只是一个“小城市”,但伴随经济的起飞,1991年常住人口率先突破200万人的规模,至1999年仅比深圳晚两年突破500万,达到565.98万人,单一年份常住人口最高净增约80万人。

对比深圳、东莞、珠海的人口、经济发展曲线,落差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处珠江口西岸的珠海远离香港辐射,交通上又处于末梢,城市定位上又显得超前,选择了一条跨过工业原始积累阶段,跨越打造成为“花园式海滨工业商贸城市或高科技城市“的发展模式,而没有像东岸的深圳、东莞、佛山一样,走一条通过先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三来一补”产业,完善工业基础后再升级改造,过渡到高新技术城市的渐进式路径。

未来15年,珠海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迈过“老龄化社会”和“城市人才争夺战”两道坎,重新打造成为全国人才向往的乐土,将是珠海实现2035年常住人口500万目标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

  户籍人口占比高 经济活力待增强

人才和人口的涌入,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表示,根据世界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开放程度越高、外来人口越多的城市,也是最具活力的城市。

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人口结构进一步分析发现,同为外来人口涌入的年轻移民城市,珠海、中山、深圳、东莞经过40年的发展,不仅在经济上拉开了差距,在人口结构上也有明显的区别。

截至2018年末,珠海常住人口189.11万人,较40年前的36.53万人增加了约153万,除去自然出生的新增人口,绝大部分是外来移民,其中户籍人口127.4万人,占比约为67%,居首位。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甚至高于本身人口基数大、历史悠久的省会城市广州以及中山、佛山,远高于同为特区的深圳34%的水平。同为移民城市的东莞,户籍人口占比最低,仅为27%,大量活跃在本地各行各业的是外来人口。

人口体量最小,户籍人口占比高,一方面表明珠海在发展中愿意给予城市新移民平等待遇,通过入户让人口在珠海扎下根,这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投资、就业、消费心理,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珠海历史上人才引进长期偏重于“入户”等政策措施,在进一步推进户籍改革,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城市自身的产业、商贸经济活力还有待提升、释放,需要在入户之外,为吸纳外来人口提供更多的有竞争力的“砝码”。

  本地高校毕业生 留珠就业率偏低

珠海作为仅次于广州的全省第二大高校聚焦地,现有十所高校,截至2019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3.93万人,但每年毕业大学生留在珠海就业的比例还不高。

2019年相关部门披露的数据显示,在实施“英才计划”等一揽子吸引、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后,2018年在珠高校毕业生留珠就业率为29.4%,比2017年提高6.3个百分点。这一数字,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以中山为例,当地发布的《中山市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报告》披露,中山市79%以上的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选在中山就业。据华南理工、广东外语外贸、南方医科、华南师范、广州大学等广州高校发布的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城市数据显示,分别有43.40%、61.38%、57.91%、41.57%、64.22%选择留在广州就业。

本地媒体所作的一份调查显示,毕业生选择就业城市时,最看重“工资水平”“城市未来发展前景”“城市文化、环境等软实力”,仅有约2成的人关注户口、居住等人才吸引政策。

聚焦大学生关心、关注的领域,提升城市未来发展预期,创造更多优质岗位,从而在持续吸引外来人口的同时,留住本地大学生,将是珠海下一轮吸引人才集聚,迈向“500万人口俱乐部”的新征程上亟待破解的一道考题。

采写:南都记者 杨亮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