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特区40年 见证成长

南都制作H5,以地标为轴线带你跨越时空,品味珠海40年岁月,感受新时代奋进的脉搏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8月05日        版次:ZA04    作者:杨亮

十字门 2020年拍摄的十字门中央商务区全景,珠海中心、IFC、澳门塔同框。

2013年的金融岛,珠海与澳门同框。

航空新城 2020年航拍的红旗小林。

1990年10月航拍的红旗小林。

吉大 2018年的吉大。

吉大旧貌。

白藤湖 2019年的斗门白藤湖。

上世纪80年代的斗门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尖峰桥尖峰山。

情侣路 2020年的情侣南路。

过去的情侣南路。

前山河西 如今的前山河西。

昔日的前山河西。

扫码观看

1分钟能干什么?

珠海特区成立40年,每一分钟都在见证和演绎新的奇迹。40年沧海桑田,珠海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成立的2.61亿余元增加到2020年的3435.89亿元,40年间翻了约1315倍,曾经的珠海一穷二白,如今绿色、宜居、开放、文明。

珠海特区成立40年,每一分钟都是改革开放的前进史。40年披荆斩棘,珠海从昔日荒凉、落后的“小渔村”,变身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缔造了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壮举。

珠海特区成立40年,每一分钟都在发生巨大改变,有太多奋斗的故事值得铭记和传颂。我们筛选出一组珠海对比图,以一个个珠海人熟悉的城市地标为窗口,用摄影跨越40年的往日与今夕,尝试将特区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浓缩进一分钟的画卷中,一同见证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一个地标,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时代符号。珠海特区40年,催生了不少城市地标,它们的变迁,与这座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

滩涂变情侣路

40年前,珠海几乎还没有市区的概念,最繁华的是榕树头——今天凤凰路与昭阳路交界的地方,“一个警察、一盏红绿灯、一条马路”成了特区珠海最初的样子。

今天享誉世界的情侣路,昔日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沿岸只有零星的吊脚楼。为了改善南北交通,发展旅游业,珠海于1991年在海霞新村到德翰大酒店一段动工建设2.9公里长的海边公路,当时被命名“香湾大道”,此后伴随特区的快速发展,这条海边公路不断延伸,从28公里到55公里,今天半拥珠海主城区的“情侣路”早已成为了珠海特区的一个象征和标志。

情侣路沿岸,曾经的滩涂、吊脚楼早已消失,一栋栋高楼、一座座商业中心、一个个公园绿地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形成了拱北、吉大、唐家等新的城市片区。

与情侣路紧密依偎的伶仃洋,曾让诗人文天祥都为之叹息的天堑,如今已变成通途。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如蛟龙,横卧碧波之上,将特区珠海与香港、澳门紧紧连接在一起。

野狸岛与“日月贝”

与情侣路默默对视数十载的野狸岛,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一座杂草丛生的小山头,如今这里建成了全国唯一建在海岛上的歌剧院,因形似两组“贝壳”被珠海人亲切地称呼为“日月贝”。

从情侣路出发,经九州大道、珠海大道,一路向西,依次穿过前山河西、金湾航空新城、斗门白藤湖,40年前还是一片农田,一座岛、一片海,几代珠海人架桥修路、围垦造地,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建成了一座座新城。

横琴的“前世今生”

40年前,横琴还是落后、闭塞的代名词,从市区到横琴需乘船摆渡,蕉林绿野,农庄寥落,自2009年成为国家级新区后,这里发展日新月异,成长为“特区中的特区”。与澳门隔河相望的十字门,直到十年前才被“唤醒”,荒凉的滩涂从此一跃变身为珠海现代服务业高地,并以舞台背景的形式亮相央视春晚,让世界感受到了珠海发展的新高度……

采写:南都记者 杨亮

图片来源:蔡建华 胡坚 叶志雄 南都资料图

  扫码观看

  开启跨越时空旅程

城市地标的变迁,浓缩了珠海特区40年的发展,烙印着珠海的成长足迹。在8月26日珠海特区即将迎来40周岁之际,我们精心制作H5,赶快扫码观看开启跨越时空的旅程,一同品味珠海40年一路走过的特区岁月,审视这片改革开放前沿热土的沧桑巨变,感受新时代珠海奋进的脉搏、呼吸。

四十不惑,珠海改革的脚步不停,开放的初心未变。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开启,站立新时代潮头的珠海,选择再出发,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用“二次创业”的豪情,迎接下一个40年。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