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战疫记 之 斗门
庚子之春,疫情肆虐,675平方公里的斗门大地上,没有硝烟的战役在129个村居打响。面对来袭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农村人口占珠海全市九成人口的斗门该如何筑牢屏障?农村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该如何打通?这考验当地政府的决心与智慧。
417名社区网格员群防群治,千余名党员干部下沉基层变身防疫一线的“网格员”,从地面战到信息战,斗门构筑起阻击疫情的精准立体防控阵地,在抗击疫情的攻防两端,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
雷霆决断
疫情如风,直入水乡。“大战”当前,雷霆决断。
1月21日中午,斗门率先用大数据追踪核对重点人群,率先实施居家隔离,率先制订“居家-独栋-片区-小区”四级隔离预案,率先实施居家隔离和重点人群筛查“三个一”(一个政府人员、一个公安民警、一个卫生检疫人员)协同机制。
1月23日,率先提前关闭迎春花市及取消元宵大巡游,率先公布24小时热线电话。
1月23日傍晚,率先在斗门主要入口、高速公路出口及服务区24小时测量体温;克服春节期间施工障碍,仅用36小时在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空地建成医学观察区;
1月23日深夜,发出《告市民一封信》,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等。
赶在“大战”前,“十个率先”决断,构筑起有效的“缓冲阵地”。
从1月23日起,广东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珠海战“疫”就已打响。而在675平方公里的斗门大地上,人人皆是战士,各行各业,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与看不见的病毒作战。
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斗门区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挂点联系镇街、村居和企业,成立督导检查组从严督导、一督到底。通过实施“六严措施”、先后发布11个通告,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精准布控
40万本地人口频繁出入境、14万外来务工人员引发复工潮,如何实现有效管控?疫情来袭的“战时”状态下,地方政府掌握人员信息,及时布控,防疫就能先人一步。
斗门区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手段,采取“大数据分析+网格化管理”模式全方位驰援一线防控,做到联网联控、立体防控,高效助力斗门区战疫。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去了哪里?是防疫时期“数字战”的核心词。在数字应用场景下,上述问题的有效回答,帮助防疫单位有效确认感染者、及时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精准防控。
对市民“居家防疫”的要求,斗门区积极研发手机“小程序”发挥防疫“大智慧”。第一时间对接微信应用平台,结合卫生健康、文广旅体、应急管理、交通住建等部门需求,研发出“人员情况跟踪统计、群众监督线索上报、居家管理平台”三大线上平台。采取线上平台建档立案、动态跟踪、远程观察、群众上报等方式集中人力、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力量,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安全大门。
2月2日,斗门推出上述三个手机“小程序”,实现了防疫的高效、快速、实时。据统计,上述平台上线48小时内,人员跟踪统计有效反馈超过6000条,群众线索上报45条,居家管理对象反馈近300条,帮助防控部门及时掌握了外来人员的行踪。
2月21日起,斗门区在广东率先上线三色健康码,用“红黄绿”三色实施动态管理,助力疫情精准防控及有序复工复产。
一系列先进数字化手段的有效场景应用,以“无纸化”代替“纸上表格”统计方式,避免了数据的多头管理,为斗门战疫带来三大正面效应,减轻了基层防疫人员负担、提高了村居关口查验效率、保障了群众通行的便捷安全。
群防联控
斗门区范围675平方公里,有129个村居,社会防控点多面广,防守任务艰巨。村居必须加强“群防联控”,才能守卫好“家园防线”。
对此,斗门制订《党组织和党员疫情防控十项工作指引》,40多名区主要干部临危受命,组成7个机动组,划分“防区”、布防一线;机关单位1000余名党员组成“先锋队”下沉村(社区)变身“网格员”,全区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沉率超过90%,在防控一线处处可见党员的身影。
构建体系。明确村居、企业、小区、学校等11类排查责任单位,在129个村居设立网格,通过“找人、管人、帮人”等防控措施,对湖北来斗门区的人员开展网格化大排查。
织密网络。每名党员干部承担约10户居民的排查、宣传、服务等任务,党支部将具体工作交给党员,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织密责任网。通过农村“大喇叭”、接地气宣传标语、“乡音版”视频、防疫“咸水歌”等方式进村“硬核”宣传,布密村居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