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斗门区被列为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在省级试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后,2019年10月份,斗门区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何以担当起全国试点?今年1月14日上午,斗门区正式启动全国试点建设“智慧一公里”项目,通过采用小程序、“村村通”广播、户外高清电子大屏等多种智慧手段,真正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新一轮全国试点建设探索出“鲜活管用”的方式和方法,积累斗门经验、交出好答卷。
“村村通”广播响彻全村
“各位乡亲,大家上午好。”1月14日9时30分,斗门区井岸镇草朗村党支部书记韦国茂利用手机连接移动播控端,他的声音就通过“村村通”广播系统在全村响起来。“声入人心”,让人立刻体验到村干部与村民的沟通更加便捷和方便。
14日上午,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建设工作会议在草朗村举行,会议宣布正式启动全国试点建设“智慧一公里”项目。“村村通”广播是“智慧一公里”项目的主要内容,而“智慧一公里”项目,是斗门区深化拓展全国试点建设的智慧手段之一。
“目前正在马山、大海环、莲江村、草朗村、虾山村等村建设‘村村通广播’,其中草朗村和虾山村将在本月内完工。”斗门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建设全国试点过程中,斗门区通过多种措施搭建供需平台,包括“社工+志愿者”阵地运作模式,建立文明实践积分激励机制等,其中“智慧一公里”项目是重要的举措之一。
该负责人称,全国试点建设“智慧一公里”项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的方式,以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激励回馈制度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内生动力,激活斗门区志愿服务“造血功能”,建设耳边的“村村通”广播,眼前的户外高清电子大屏、电视端文明实践专栏,以及指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程序,探索实现“可听、可看、可体验”文明实践模式,真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省级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8年11月,斗门区被列为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全省有22个全国试点,斗门区则是珠海市唯一的全国试点。
试点先行,积累经验。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部署要求,斗门区立足本地实际,紧扣理论政策重点、社会生活热点、群众日常所需,创新方式方法,整合各类资源,对标最好最优,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
建好文明阵地。按照“四个标准配置”即明确一个机构、建好一块阵地、完善一套制度、统一一个标识,全区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示范点19个、活动阵地632个,基本实现区、镇街、村居三级中心(所站)全覆盖,筑牢斗门特色的文明实践“根据地”。
提供实践保障。通过“三大工作引擎”即聚焦队伍建设、项目设计、平台搭建等,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232支,志愿者人数逾15300人,开展活动1200场次,参与人数近10万人次,全区志愿服务项目达到126个,建好斗门特色的志愿服务“朋友圈”。
激发时代活力。组织开展“N项主题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激活文明实践的生命力,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巩固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更有章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志愿服务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更加巩固,斗门区逾53万基层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增强,在拥有自然禀赋的绿水青山之外,享受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空间的“绿水青山”。
试点建设部署五道加法题
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何以担当起全国试点?当天的会议提出,要求在总结2019年省级试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紧扣斗门实际和群众需求持续实践,做实做好“公转+自转”“一轴+一网”“面子+里子”“专业+品牌”“底色+特色”五道加法题,实现深化拓展全国试点质的飞跃。
当天的会议解读了《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工作方案》,《方案》要求,着力推进全国试点建设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努力成为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为斗门区打造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和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方案》简明扼要,提出斗门区全国试点建设的工作目标。”斗门区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稳扎稳打、逐步推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原则,利用一年时间,实现区、镇、村三级共13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70个中心(所站)活动常态化开展、20个中心(所站)有鲜明特色的目标。
在充分总结2019年省级试点“4+3+N”(四个标准配置、三大工作引擎和N项主题活动)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方案》提出进一步明确责任、提高标准、细化措施、加大投入,做实做好五道加法题,实现深化拓展试点质的飞跃。
采写:南都记者 袁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