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林慕恒 摄
一幅天蓝水清、地绿人和的美丽画卷正在江门大地绘就。 张媛意 摄
繁华都市,绿意盎然环城郭;碧波荡漾,晴空万里映湖光。今年以来,江门市以绿美江门生态建设为引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清风拂峻岭,砥砺踏新途。展望未来,江门将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江门抢抓“双通道”历史机遇,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作贡献。
蓝天常驻
空气质量排名位于全国前列
“从来没想过,在江门市区能拍到‘小蛮腰’!”今年7月,当地摄影师刘米高在32楼的家中,意外地将广州的标志性建筑——广州塔“小蛮腰”的迷人身姿定格在镜头中。他将这份惊喜分享至网络,引发了广泛关注。
一张照片,拉近了江门与广州的距离,也“秀”出了江门近年的大气污染防治成效。
近年来,江门市持续大力推进大污染治理,严格落实国家“大气十条”,深入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持之以恒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向着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系列工业源、移动源、面源污染治理重点工作持续有力推进:有序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深度治理、大力开展工业集聚区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全面落实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淘汰升级涉VOCs排放企业低效治理设施、加强营运柴油车用车大户监管、强化施工工地扬尘管控、积极应对不利气象条件影响……
数据印证了江门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2023年,江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AQI达标率同比提升3.9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为22.4微克/立方米,连续4年优于世卫组织过渡期第二阶段标准,综合指数同比改善4.7%,改善幅度位居全省前列。进入2024年,江门市空气质量继续保持改善势头,综合指数和PM2.5浓度多次跻身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月度排名前20位。
水清岸绿
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清澈的河水,成群的鱼儿欢快畅游;河道边上,不时有鹭鸟驻足觅食;蜿蜒千米的碧道依傍着潭江,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沿着江门的母亲河——潭江走,河水缓缓流淌,沉淀了厚重的历史,也映照了江门的崭新未来。
这一切,离不开江门在水环境治理上的坚定决心与创新实践。2016年,江门市推出了首部实体法《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保护潭江流域从此有了“专法”可依。2019年,《江门市潭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发布,成为全省率先出台并实施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地级市。今年年初,江门市印发《潭江分段治理2024年度实施方案》,在潭江流域涉及的四市三区51个镇(街)全面开展2024年潭江分段治理工作……在多年的实践中,江门市正摸索出一套适应江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机制。
近年来,江门市紧抓潭江治理的“牛鼻子”,深挖关键堵点,实行精准施治,打出系列有力的“组合拳”:补齐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短板,大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全市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6.6%;持续推进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因地制宜推动生猪养殖行业提档升级;深入开展近岸海域整治,清理入海排污口,加快美丽海湾建设;围绕“百千万工程”目标任务,进一步推动环境污染治理从城市向县域、向农村拓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
久久为功,终显成效。数据显示,2023年,江门市地表水国考和省考断面年度水质优良比例、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主要入海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均实现100%。江门市在全省城市省考断面水环境质量中排名第7位,同比上升6位,改善率3.98%,排名全省第二。
点废为金
“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昔日的垃圾焚烧飞灰不再是环境的负担,而是经过创新技术的处理,变身为市场上备受追捧的轻质防水防火建材;曾经报废的电动汽车电池也获得了新生,经过回收再利用,它们又重新回到了电池生产线,焕发新活力;就连被遗弃的柑果肉,也经历了一场美丽的蜕变,成为备受消费者青睐的酵素产品和清新的果汁饮料。
这些转变,正是江门迈向“无废城市”的生动写照。自2021年被列入广东省和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名单以来,江门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由市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市领导靠前指挥,6个工作专班牵头抓总,30个成员单位协同推进,形成了“1+6+N”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推动57项建设指标稳步推进。
同时,江门新制定出台20多项固废领域政策制度文件,在省内率先出台海洋塑料垃圾清理整治方案、绿色金融支持“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特创一般工业固废电子联单信息化管理制度,构建了市、县、镇、村四级联动+信息化监管相结合的固体废物制度监管体系。
当前,江门正积极打造“新能源电池无废产业链”和“无废陈皮产业链”两大特色产业链。其中,“新能源电池无废产业链”在全市布局44个废旧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废旧电池再生利用企业投产7家,设计产能超50万吨/年;“无废陈皮产业链”则推动7个柑肉资源化利用项目投产,年加工处理能力超15万吨,让原本被丢弃的柑肉变废为宝,打通新会柑全量利用价值链。
目前,江门市危废和一般工业固废处理能力已分别突破100万吨/年和300万吨/年,形成了开放有序的固废处理市场体系。全市57项建设指标已全部达到广东省“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目标要求,其中7项指标达到省内甚至国内先进水平,5座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成运行,实现全域生活垃圾零填埋,完成155个无废城市细胞创建,总结凝练10个经验亮点模式。今年在省第一批11个试点城市建设成效评估中,江门与广州、深圳并列第一。
推广
文:罗韵姿
制版:黄亚岚 王娟娟 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