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什么变化?体教融合进展如何?在“双减”政策印发一周年之际,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对中山221名中小学生开展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体教融合积极意义获认可,中山体教融合发展状况良好,深度融合发展尚存薄弱环节:体育锻炼氛围需进一步强化,学生锻炼兴趣需进一步提升,资金场地存在短板,评价机制尚需完善,人才培养仍需加力。建议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社区学校体育设施配备;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育评价体系。
近八成受访学生对体育课程安排满意
教体融合的目的是推动教育回归本质,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把基础教育引向培养德才兼备、创新人才的正确轨道。超八成受访学生认可体教融合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52.5%的受访学生认为作用非常大,33.9%认为作用比较大。
“双减”政策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们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同时,学生们能够增加时间参加一些校内、校外体育实践活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升温。受访学生每天在学校的体育活动时间有所增加,时间较大幅增加(15分钟以上)占37.1%,时间小幅增加(15分钟以内)占22.2%,基本不变占37.6%。近八成受访学生对当前学校体育课程安排表示满意,26.2%非常满意,49.8%比较满意。从学生类别来看,初中生的满意度(83.9%)高于高中生(73.8%)10.1个百分点。
目前,中山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与健康科目考试成绩满分为50分,计入高中录取投档总分,学校、家长和学生对体育课程均比较重视。初中生平均每天在学校的体育活动时间半个小时以上占比为69.6%,高中生的占比为47.7%。初中生平均每天在校外的体育活动时间半个小时以上占比为48.2%,高中生的占比为33.8%。
“双减”促进校园体育活动“提质”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以青少年体育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体育综合育人功能,把体育教育和提高学生体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44.3%的受访学生表示“双减”政策实施后,校内开展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25.8%反映学校进一步优化体育运动场地设施;23.1%认为学校进一步科学规划了文化课与体育课程;22.6%认为学校增加了体育课程方面的经费投入。
受访学生表示最希望学校开办的体育课程,前三位包括游泳(34.4%)、羽毛球(28.5%)、武术(24.0%),游泳列入中考体育必考选项,考生要在长跑和游泳两个项目中选一项参加考试,游泳的重要程度明显提升。将游泳纳入中考还需要多方面去完善,如场地、教练等保障供给,特别是乡镇学校有游泳池的比例不高,需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让学生具备日常练习的条件。受访的学生中,超八成认为学校能配备相应的体育器材,30.3%认为非常充足,52.9%表示能满足上课需求;超七成对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材资源表示满意,33.9%认为丰富且多元化,37.1%认为比较丰富。
访谈中,5.4%的受访学生尚不满意学校体育课程安排,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体育课内容单调,未能有效提升学生积极性,体育课设置不足,体育课被其他课程占用,以及缺乏专业的体育老师。受访学生希望体育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快乐、新鲜的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氛围、形式得到改变。更多专业的体育老师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合理应用趣味性教学传授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体育课堂带来活力,让学生都有参与感、成就感,促使学生爱上体育课。
超过一成受访学生认为学校还需增加相应的体育器材配备,14.0%认为学校目前的体育器材勉强够用,存在短缺;2.7%认为非常短缺。受访学生反映有的学校体育设备不够完善,有的学校用地面积太小和资金有限,无法配备良好的体育场所和设备。乡镇学校的体育设备短缺情况比城区学校严重,22.2%的受访乡镇学校学生反映学校体育器材存在短缺现象,比城区学校高9.9个百分点。
统筹:南都记者 王卫
采写:南都记者 刘贤沛 通讯员 国中调
建议
A 合理布局“家门口”的体育设施
在推进体教融合方面,调研报告给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在完善社区学校体育设施配备方面,继续加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求,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进一步优化社区、小区公共体育设施,合理布局居民“家门口”的体育设施,着力健全覆盖农村、社区体育站(点)、全民健身指导站、文体活动站以及晨晚练点,逐步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基层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传递正能量,营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围。
B 做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结合地方、学校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投入和人力支持,上足、上好体育课,使中小学生掌握一两门体育技能,长期锻炼,终身受益。条件好的城区中小学可以大力推广足球、篮球、游泳、乒乓球及地方特色运动等项目,条件一般的乡村学校可以开设跳绳、跑步、武术等项目,真正做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C 制定体育特长生升学保障政策
在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育评价体系方面,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多元评价体系,拓宽学生的成才选择,避免使用单一的分数评价、选拔学生和配置教育资源。制定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升学保障等相关政策,探索灵活学籍等制度,采取综合措施为体育特长学生创造发展空间,为愿意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学生提供升学通道,解除后顾之忧。
D 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
拓展和丰富体育锻炼内容,形成激励体育锻炼的机制。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促进学生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培训,帮助他们在勤奋锻炼当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形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