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亲使者”张丽艳:

曾三天三夜几乎无休检验 经手上万宗案件无一差错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7月29日        版次:QA08    作者:朱鹏景

  张丽艳在实验室工作。 南方日报记者 钱文攀 摄

  张丽艳。 受访者供图

  只要能为线索深挖和刑事诉讼提供证据支撑,顺利找出真凶并把他绳之以法,切实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叫我怎样干都行,我都认为值得。 ——张丽艳

  “爸妈,我终于找到你们了!”自5岁被拐卖,辗转28年后,小罗终于见到亲生父母,与父母相拥而泣。这是珠海公安“团圆行动”中与父母失散时间最长的一个案例,也是珠海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七大队警务技术三级主管张丽艳20年从警生涯中,印象最为深刻、最有成就感的一次寻亲行动。在忘我地帮助了多个失散家庭重新团聚后,张丽艳也被媒体亲切地称作“寻亲使者”。

  投身“寻亲”工作 参与排查,采集大量生物检验样本

  2022年5月25日,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表彰了全国公安系统一批英雄模范和立功集体。张丽艳获授“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称号。从警以来,张丽艳已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获个人嘉奖5次。2021年还被评为全省“最美基层民警”。

  一名助力温暖团圆的“寻亲使者”,一名潜心法医领域孜孜以求、逐梦前行的珠海女警,一名以细致、精致、极致闻名于南粤大地的刑技专家,一名将生物检验铸成正义之剑的“证据之王”……

  “我实在不忍心暗淡了那些孩子眼里的希望。”张丽艳说。

  2021年,公安部“团圆行动”的号角一吹响,张丽艳就积极投身“寻亲”工作中。为帮助更多失散家庭团圆,珠海市公安局在全市范围设置“团圆寻亲”生物检验样本免费采集绿色通道,张丽艳团队参与了排查,采集了非正常入户人群和福利院、救助站等来历不明人员的大量生物检验样本。

  “寻亲样本采集绿色通道”的设立,极大地方便了走失或被拐人员及其父母不受户籍和居住地限制。一年来,张丽艳几乎全年无休地忙碌在收集样本和生物检验分析鉴定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努力成功帮助了很多失散的孩子找到亲生父母,实现家庭团聚。

  为了帮助失散的家庭早日团聚,张丽艳曾三天三夜几乎无休埋头检验。每当看到那些被拐儿童对找到亲生父母充满希望的眼神,她总是鼓励自己,“再努力一点”。同事们评价说,面对眼前寻亲群众的焦急,“她就忘记了自己多次动过手术,是一名大病初愈的柔弱女子”。

  对比张丽艳的从警经历,一名失踪被拐儿童的找回,对她个人而言,只是诸多繁杂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但她总是说,自己深知,对许多当事家庭来说,寻亲意义重大,是全家魂牵梦绕的期盼。所以,在每一个经手的案件和寻亲行动中,她都毫无保留地倾注自己满腔心血与真情,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生物检验中,为着点滴希望而努力。

  “证据之王”连续奋战48小时成功锁定死者身份

  其实,在成为“寻亲使者”之前,张丽艳早已是闻名于南粤大地的刑技专家。在破获2018年一失踪人员案中,她极力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大胆创新、改良和优化检验方法,连续奋战48小时,最终成功锁定死者身份。

  从静止金,她以精湛的技术和过硬的作风,支撑破案数百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证据之王”。

  在工作中,张丽艳一直“竭尽所能把工作做到最理想的状态”。自2003年年底踏入生物检验实验室起,她深知检验鉴定工作对于案件侦破的重要性,所以,每一次样本送到她手上时,她都十分慎重,细之又细做好每一个环节,并且不断思索探寻,创新提取技法和检验技术。

  生物检验的工作不仅繁琐、细致,还枯燥、乏味,在密闭的实验室里不间断地检验,需要有足够的精神和耐力。张丽艳说,检验一个物件,有时只需要几十次检验,有时可能要几百次甚至上千次检验才能得到检查结果。而每次检验,需要张丽艳和同事们付出大量不眠不休的时间。所以在生物检验时,熬夜工作成了常态。虽然工作辛劳,但张丽艳十分认可自己工作的意义。她知道,自己越早做出检验结果,越能够尽快给现场警方提供线索或证据,推动案件的进展。

  辛苦之外,生物检验工作和一些医学检查不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容出错,没有重来的机会。“很多案件如果自己不尽心尽力,就会导致证据链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到案情的结果判断。这太重要了,如果不做好,心中实在有愧。”她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和觉悟,张丽艳经手上万宗案件,比对和鉴定工作都无一差错。

  “获评‘全国公安系统爱民模范’称号,让我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在从警路上,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忠诚履职,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尽全力帮助失散家庭重新团聚。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对默默耕耘在刑事技术战线全体民警的肯定,我倍感光荣。道阻且长,唯有奋斗。我将全力以赴奔跑在守护正义、为民服务的道路上,继续奉献自己的智慧力量。”张丽艳说,她希望,自己所做的事能为建设平安中国出一份力。

  采写:南都记者 朱鹏景 实习生 赵姝婵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