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二中“未来共生课堂”。 通讯员供图
6月21日至22日,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二中开展首届“未来共生课堂”教学能手大赛。教师们走上讲台,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通过平板教学聚焦课堂和新课程标准,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探索“未来共生课堂”模式。
平板教学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据介绍,2022年5月,中山纪念中学火炬二中被评为中山市第二批“未来课堂”实验学校。学校负责全面工作的副校长李凯介绍,在“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背景下,平板以其特有主动性、交互性、灵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成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有力工具。“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优化教与学的全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是老师们亟须思考和实践探索的问题。”李凯说。
为此,李凯专门为全校老师呈现了一堂平板教学示范课,校长示范课例是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授课伊始,李凯从阿基米德测皇冠的故事引入话题:如何鉴别皇冠的真假,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趣味思考。随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由抽签决定每个小组的实验内容,学生在助教老师的协助下,根据学习支架设计探究步骤进行实验记录,从实验中得出真实数据,最后归纳总结计算浮力的四种方法。小组选派发言人上台为大家讲解他们小组的实验操作方法、处理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其间,学生基于实验探究结果积极发言,跃跃欲试。
创新亮点
从跨学科角度巧搭学习支架
而在梁银静老师的地理课堂——《探究农业发展的条件——以美国本土为例》,立足于生活实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探究分析得出结论。并借助平板系统,设计多样有趣的课堂活动,如自我检测与评价游戏、观点云(弹幕分享)、抢答环节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有机结合实例和视频资料,探究分析中美农业发展的差异。
历史老师方少文上的课则是《从帝国的兴亡看民族复兴——以秦汉、隋唐为例》。老师通过史料对比秦亡汉兴和隋亡唐兴,总结出朝代兴亡更替之道,从而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打破传统常规课堂,通过互动,不仅可以及时知道自己的不足,还可以学习到别人的优点。” 方少文老师说。
李凯认为一节好课的呈现,看点应在课前准备。巧搭学习支架,既能提升课堂实效,也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他鼓励老师从跨学科角度来搭建支架,在寻求学科间迁移和融合的同时挖掘创新和亮点,拓宽学生多元解决问题的思路。
先学后教
以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追求
李凯介绍,学校被评为中山市第二批“未来课堂”实验学校,也提出并实践“未来共生课堂”。他表示,“未来共生课堂”有五个核心特征:共同生长(生命力,教学相长);生态系统(可发展);生活化(实践性);生成性(关注课堂的即时变化);生为本,教为辅。通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面向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迁移运用——分层作业——教师生长性反思的课堂架构,指向学生内驱力提升。
李凯还提醒:平板作为一种新兴教学工具,老师在使用时要充分发挥其多向学习互动、及时收集反馈、智能辅助评估等功能,同时也要善用工具搭建脚手架,运用建构主义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支架教学模式等,以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追求,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校的教法和学法需不断随着时代变革而变革,已无可争议地成为教育工作者当前努力的方向。”李凯说,“教育培养的主体是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最终目的。只要给予学生一个基于核心素养的共生共长的学习环境,就一定能撬动课堂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学堂。”
采写:南都记者 侯玉晓 通讯员 刘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