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南海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校园全景。
陈俊清指导学生。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和模式,才是对孩子最负责任的方式。
南海理工教室一角。
2024年佛山中考录取已经落下帷幕,在中考总分增加20分达到了740分的前提下,佛山民办普高的录取分数线却创下了历史新低,与之相反的是佛山中职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创下新高。今年招录中发生的这些新变化新趋势,让更多人将目光聚焦到常年备受偏见和冷落的职业教育领域。
佛山市南海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海理工)今年在全市率先开设综合高中班,一举收获200名600分以上的考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普高与中职之间,综合高中班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育路径。但这条新路的尽头,会是什么?近日,南都就职业教育的新变化和新的培育方式,对话佛山市南海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陈俊清。
01
首设综合高中班 与石门中学携手推进普职融通改革
南都:今年的招生情况如何?尤其是今年首设的综合高中班。
陈俊清:作为佛山首家综合高中试点学校,南海理工综合高中班今年首次面向南海区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计划招收200人。实际招收到200人,所有学生中考成绩均在600分以上,目前已经100%完成了注册。
南都:综合高中班为什么会设在南海理工?
陈俊清:我们学校能够承办综合高中班,首先得益于我们强大的教师队伍。学校拥有全国优秀科技教师、全国名师、全国教学诊改复核专家,以及广东省“百千万”名师培养对象和广东省名班主任培养对象。此外,还有一批在教学能力大赛和班主任大赛中获国赛金奖的骨干教师,他们将共同参与综合高中的建设,这是我们成功办好综合高中的坚实基础。
其次,学校多年来一直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发了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努力打通职普融通的瓶颈。综合高中的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实现升学梦想,还能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体验和技能提升方面获得全面的探索机会。这一点是我们相较于普通高中更具优势的地方,也是一些学生选择南海理工综合高中班的重要原因。作为职业学校,我们能够提前引导学生了解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帮助他们更好地科学规划人生发展方向。
南都:综合高中班采用“1+2+3+N”的培育方式,这个培养模式是怎么样的?
陈俊清:学校采用“1+2+3+N”的培养模式,“1”是一个共同体,指我校是唯一与石门中学建立共同体的中职学校,学校与石门中学共同推进高中阶段职普融通改革,在师资、课程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2”是两种选择,指综合高中班学生在一年级结束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和自身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做出选择,可以选择留在综合高中班继续走普高这方面的路径,也可以选择转为中职学籍,就读中职的相应专业。
“3”是三年的精准的培养,这种精准的培养主要是体现在课程上面,我们不仅提供普通高中的全部课程,还融入职业教育的专业学习,特别是那些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有用、能够积极赋能的课程。通过这种课程体系,我们对学生进行三年的精心、精准化培育,赋予他们更好地发展能力。
“N”是指学生有N种升学渠道,高中学籍学生完成三年学习后,可参加普通高考、学业水平考试进行升学,转为中职学籍的学生可通过3+证书职教高考、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竞赛获奖免试入学等途径进入大学深造。
我相信可以通过“1+2+3+N”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和方向。
南都:今年有不少高分考生放弃公办普高选择就读南海理工的综合高中班,在网上引发热议,大部分家长都表示点赞和支持,也有部分家长对此表示不理解,您是怎么看的?
陈俊清:我们其实也留意到,有一些高分段的学生选择了南海理工。虽然有些家长和孩子对此感到不解,但我认为,合适的选择才是最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和模式,才是对孩子最负责任的方式。
从小学到高中,每个孩子的优势各不相同。有些孩子喜欢动手实践,有些则喜欢钻研理论。对于不同的孩子,需要为他们选择适合的赛道,而职业教育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加契合未来职业规划的教育路径。
首先,我相信这些学生选择南海理工,是因为这里能提供他们成长所需的资源。南海理工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全国知名的成功案例,我相信在综合高中班里,孩子们通过提前学习相关技能,可以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其次,对于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孩子,这都是一次重新出发的好机会。对于那些高分学生及其家长对未来的期待,我想说,三年后我们顶峰相见。我坚信南海理工的老师们会为这些选择了这里的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引领他们走向最好的未来。我也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选择综合高中班和职业教育。
02
无论什么分数段 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南都:贵校录取分数线在488~600之间,这个成绩有100多分的浮动,对于这么大的区间应该怎么去平衡这些差异化?
陈俊清:我们学校始终秉持着“悦纳不同,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努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展现其独特个性。自2016年以来,南海理工开始探索“双百社团”模式,即成立100个社团,确保百分之百的同学都有机会参与。社团涵盖专业技能、音乐、体育以及佛山的民俗文化等多个领域,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从而获得因材施教的平台。
对于那些考试分数在480到600分之间的学生,我认为分数只反映了某次考试的表现,而一个人的本质、个性和优势是多维的。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们树立一个信念——人生不只有考试,还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学习固然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学会如何为社会作出贡献。只有当孩子们理解了这种思维逻辑,他们才不会只看重分数。我们的老师同样不会以分数来区分学生,我们希望无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成绩段,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南都:大众对职校生的普遍认知都是不成材、难成器,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有从职业教育中走出来并获得成功的学生吗?这样的学生多不多?
陈俊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21级电商专业的雷丝皓同学,他以较高分数进入南海理工后,通过自身努力和老师的指导,在二年级首次参加全国法律事务技能竞赛时就获得了全国三等奖。今年,他又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进入国赛备赛,并在7月份被评为全国优秀奖学金获得者,目前已成功被大学录取。
这样的学生可能在中考时经历过挫折,但来到我们学校后,通过职业教育找到了自己的优势,重新建立了自信,激发了内在动力,并焕发了对未来的冲劲。我认为,这样的转变就是成功的。职业教育做的事情虽然平凡,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成就,无法与送一名学生进入清华或北大相比,但当我们看到这些学生最终能够独立撑起一个家,这种获得感和幸福感丝毫不亚于送他们进入985或211高校。
03
职业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期 亲身见证职业教育从低谷走向被认可
南都:在您17年的工作生涯当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挑战,让你想过放弃?
陈俊清:我的大学专业是机电技术教育,这个专业为我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职业追求奠定了相对稳定的基础。自从进入这个行业的17年来,我从未动摇过自己的选择,而且我感到自己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顺,信心也越来越强。
在这17年中,我亲身见证了国家职业教育从低谷逐步走向被大众认可,并且如今社会上下共同推动和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遇到一些冲突和挑战,但方向是正确的。
职业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所有投身于职业教育的老师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那种归属感和幸福感。这种幸福感能够在老师们面对困难或感到动摇时,给予他们更强的动力和激励。
在我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我觉得既有高峰,也经历过低谷。这些低谷反而起到了促进作用。只有经历过困难,才能更好地为未来更大的挑战做好准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而坚持至关重要。
南都:目前在社会上,很多家长对职业学校仍存在一定的偏见,面对这种情况,你想要对这些家长说什么?
陈俊清:从国家的定位来说,职业教育是跟普通教育一样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的定义是服务于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源源不断提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一员,我认为首先要提升自身实力,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需要将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这四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当职业教育发展到一个更有利的状态时,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把学校的优势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看到职业教育的不同优势之处,了解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合适的教育路径。这样,职业教育将逐渐得到更多孩子和家长的认可。
目前,职业教育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比如,我在德国学习时看到,他们的职业教育由行业主导,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掌握最新技术,处于产业最前沿,这种教育模式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回馈。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紧密联系,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这不仅能回馈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信任和期许,也会吸引更多资源流入职业教育,促进其良性发展。当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好,更多的孩子和家长会认识到它的优势,逐渐接受这一新的教育选择。
南都:面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
陈俊清:关于这方面,我想新的班子成立以后,以我们周立新书记作为班长,来带领我们新的班子成员,重点在三个“融”方面做文章。
第一个“融”叫做“职普融通”,作为佛山市首家综合高中试点的学校,要努力推进职普融通,用最好的资源和最好的精力去做好职普融通的探索,完成我们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给我们的试点任务,在接下来的试点建设里面开花结果。
第二个“融”是“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工作上要为南海“三高四新”经济发展以及佛山先进制造大市建设持续输出高技能人才。为此,将继续做实和深化校企合作探索,让专业跟产业更加匹配,让教学的内容、课堂的教学模式,跟企业岗位的要求更加匹配,产出跟企业所需求的岗位适配度更高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第三个“融”是“五育融合”,通过创设更多课程和实践平台,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把学生培养得更加全面,能够让他最后走出南海理工的大门的时候,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的路。
采写:南都记者 李焕怡 实习生 刘何森
摄影:南都记者 郑俊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