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发展成果,让群众幸福感“触手可及”

佛山将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真正做强普惠性民生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5月31日        版次:FA15    作者:综合

  到2025年,佛山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不少于44.3万个。

   共享

  佛山是一座经济实力强劲的产业大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对这样一座经济强市来说,其竞争力核心不仅在于做大经济体量,更在于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于民。

佛山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实现共享发展向高质量快速跃升,务必成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头羊,务必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务必成为基层社会治理领头羊。这代表了佛山清醒的思考:如何将共享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真正做强普惠性民生,正成为当下最重要的发展命题之一。

  在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划蓝图中,可以预见未来佛山的“强”既体现在经济硬实力上,又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文化与经济同行,文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这是佛山不断前行的动力,也是佛山璀璨夺目的风景。

  A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力“托举”市民“稳稳的幸福”

  经济发展并不是为了GDP的排名,而是群众要有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其最终的落脚地是要民生幸福。这对于“万亿城市”佛山来说,尤为重要。

  毫无疑问,佛山市的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创新实力等领先于国内很多城市。然而,与先进的制造业相比,佛山城市配套有待完善,公共交通、优质学位和医疗资源还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城市发展问题逐渐突出。

  但这与佛山的发展历程分不开。近十年,佛山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民营经济活跃,城市环境宜居、宜业,吸纳了大量流动人口流入。根据佛山市统计局的数据来看,2021年末,佛山市常住人口961.26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9.38万人,增长9.9%。拉长时间段看,佛山常住人口总量呈持续增加态势,由2011年的761万人增加到2021年末的961万人,10年间增加接近两百万人,增幅达26.2%。

  可以说,随着大量人口的流入,佛山的城市配套压力徒增。而从古至今,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一直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幸福底色。

  为此,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就提出,务必成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头羊。这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佛山未来将多措并举“托举”市民“稳稳的幸福”。

  医疗卫生无疑是城市公共服务较为重要的一环。今年4月,《佛山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印发。其中,《规划》提出,将组织实施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多项任务,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25年,每万人配置1-2台AED;全市设置不少于100个市级监测哨点,哨点监测传染病病种覆盖率不少于80%;每万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数10人;院前急救呼叫满足率90%;每3万人口拥有救护车数1台。

  《规划》还指出,通过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张;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3.2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3.65人;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4人。

  当一座城市从高速扩张发展切换到高质量转型发展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城市系统性发展的重要一环。其中,教育机会的均等化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今年3月,《佛山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到2025年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不少于44.3万个,其中新增公办学位幼儿园不少于2.6万个、义务教育不少于39.55万个、普通高中不少于2.16万个。

  细看佛山市教育局这份规划,多项措施都在突出教育的人民属性,坚守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公平性。同时,聚焦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的教育差距,提出打造佛山“五好”教育新形态,以“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好生态”共创学生“好未来”的教育公平发展、教育共同富裕的新思维新路径新行动,有力拓展了教育公平的广度和深度。

  民生保障和改善是守住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初心”。有着“清醒”认识的佛山提出,务必成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头羊。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地,目标实现“指日可待”。可以预见,未来五年,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B

  传承岭南广府文脉 走出一条以文脉滋养城脉的新路径

  人之魂,文以化之;城之魂,文以铸之。从明清时期的“四大名镇”,到当今世界的“制造业重镇”,佛山所扮演的角色不断变化,但文化佛山的本色和血脉从未改变。

  在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更是史无前例地就佛山的城市文化形象提出总定位:“务必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同时提出总目标是“坚定不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持续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

  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佛山底气何在?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佛山文脉作为岭南广府文脉大系之一,文化遗产灿若繁星:崇文尚武,李小龙黄飞鸿叶问等功夫高手威名远扬,蔡李佛咏春拳发扬光大走向世界;龙腾狮跃,龙狮文化世代相传,历久弥新;粤剧发源地,名伶辈出,琼花会馆更是唱出“佛山好声音”;岭南味、佛山品,粗料精造“烹”美食文化盛宴;南国陶都,佛山陶瓷,千年陶艺根脉在这里得以传承......

  回望过去一路走来的踪迹,作为一座享誉千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一直积极推动文化建设。2004年,佛山从修祖庙、兴粤剧、保民俗开始激活传统文化魅力,致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大市”。2010年,佛山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建设“文化强市”。2015年起,佛山又锐意发力“文化导向型城市”建设。

  从“文化大市”,到“文化强市”到文化导向型城市,再到如今的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实际上,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思路都是与岭南广府文化的传承提升一脉相承。

  “在广府文化中,佛山自始至终都没有沦为配角,而是展示出坚韧而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佛山市文广旅体局公共服务科副科长郑铿志在媒体上发表评论谈到,广府文化成就了佛山的持续繁荣,佛山的持续繁荣又巩固了广府文化的现实价值和历史地位,形成了“广府文化看广佛”的说法,这也是佛山成为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的底气所在。

  “底气”足,“行动力”更强,佛山探索一条以文脉滋养城脉的新路径。今年2月,佛山全市宣传文化工作会议召开,明确要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持续擦亮佛山文化名片,构建城乡一体、优质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岭南广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

  紧随市里的步伐,佛山市五区也齐头并进,共筑“文化之城”:禅城区建设“岭南文脉之城”;南海区大力实施本土文化振兴行动,打造“岭南广府文化看南海”的“金名片”;顺德区以打造“三个形象、一个IP、两个高地”为重点,焕发岭南文化新风采;高明区强化文脉传承,赓续红色血脉,提升文化供给,促进文产融合;三水区强化文脉传承,写好“水文化”文章。

  乘势而上,3月,《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十四五”期间,佛山把深挖历史文化内涵作为“九个新”主要任务之一。细看《规划》内容,则可以发现从文旅产业与品牌的打造,到体育事业的布局,再到区域合作发展的谋划,无不鼓励城市建设者围绕佛山本土的历史文化特色进行再生产、再创造。

  在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划蓝图中,可以预见未来佛山的“强”既体现在经济硬实力上,又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上。文化与经济同行,文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这是佛山不断前行的动力,也是佛山璀璨夺目的风景。

  C

  基层社会治理 科技赋能,构建覆盖全域“一张网”

  2021年,佛山已经跻身特大城市行列。佛山面积3797.72平方公里,全市有738个村居,常住人口961.26万人,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社会结构多元、群众诉求多样,社会治理任务重、难度大,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挑战。

  基层社会治理事关村(居)和谐发展,事关群众幸福指数和安全感。锚定“515”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将2021年定为社会治理年,把“务必成为基层社会治理领头羊”作为战略目标之一。

  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样态,目的在于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多重困境,重构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内在结构。

  翻开佛山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意见及实施方案,一项项重点任务、一个个负面清单责任主体一目了然,以建章立制推动市域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

  凡兵,制必先定。推进特大城市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必先狠抓制度建设。

  坚持党建引领,“一盘棋”统筹推进。佛山市专门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委平安佛山建设领导小组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编制《佛山市市域社会治理“十四五”规划》,加强顶层设计,超前擘画市域社会治理美好蓝图。

  佛山市制定《佛山市市域社会治理“十四五”时期规划》,围绕“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标杆城市,努力把佛山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

  同时,聚焦痛点、难点、堵点,每年选定一批市域社会治理重点项目,采取月报告、季通报、年考评等方式,对项目实行动态化管理,着力破解社会治理“瓶颈”。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尤其是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动力。

  为此,佛山强化科技赋能,构建覆盖全域“一张网”。一是全面统筹诉求服务数据资源,创建以市群众诉求服务中心为总平台,以诉求和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诉求服务中心为分平台,以其他分平台为补充的“1+3+X”群众诉求服务体系,实现群众诉求服务“一张网”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二是依托市社会综合治理指挥平台,重点打造“1+4”(“1”即社会共治指挥中心,“4”即社会共治基础数据库、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诉求服务处置信息平台、一体化视频监控平台)运作模式,推动信息、资源、力量联动融合,加强共治、法治、智治。三是探索“群众诉求+网格化”工作模式,打通诉求服务处置信息平台和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发挥网格员“神经末梢”作用,实现社会风险隐患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