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的剧场——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拉开帷幕,将持续至4月11日

走进作品里 与作品对话 与自己对话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1月14日        版次:FA08    作者:杨韵仪

1月11日,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在千灯湖活水公园开幕,27件/组作品展出。

1月11日,市民带着孩子打卡公共艺术展,图为艺术家范勃作品《千灯印》。

艾敬的作品《怀抱2号》,作品由橙红色喷漆不锈钢组成。

沈烈毅的《跷跷板》是最受小朋友喜欢的作品之一。

不锈钢、树木、陶瓷、混凝土、玻璃等材料,在艺术家手中变成了一件件艺术作品,有的极具互动性、趣味性,有的给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与自己对话的平台。1月11日,“拓展的剧场——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在千灯湖活水公园拉开帷幕,展期将持续至2020年4月11日。

搭建公众与艺术对话的平台

近年来,南海区民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大幅攀升,与2016年相比,2019年南海区艺术场馆进馆人数增长220%、图书馆进馆人数增长504%,图书流通量增长101%,文化艺术已成为民众的刚需,成为南海吸引并留住人才的标配。

新时代要求城市发展不仅要满足群众的物质生活,更要满足市民的文化追求与精神寄托,公共艺术应运而生。南海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黎妍指出,“此次在千灯湖举行大型公共艺术展是城市与文化融合、文化与时代融合的一个有益探索。”

本次展览吸引了28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以南海千灯湖公园为背景与载体,从多个角度挖掘南海本土特色文化符号,创作27件具有当代语境、南海元素和精神内核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以艺术的方式塑造城市空间的文化氛围,在反映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文化形态的同时,也为城市、人文、产业、观众与艺术的生动对话搭建了平台。

担任策展人的是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何桂彦,在谈及此次公共艺术展的目的时,他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展览,让艺术融入到民众的生活,这种融入是个相互的过程,一方面是艺术家的表达,尽可能让那个观众能参与到这个过程,能参与到作品当中,另外一方面,市民也需要主动参与到展览当中,“每个人对审美都是有需求的,我们需要找一个临界点,艺术家、公众、环境之间有没有一个契合点,所以我们这次的作品,包括焦兴涛的《每个人的美术馆》、段俊豪的《情书》等,实际上是需要公众参与的,需要向公众征集物品,实现了与公众之间互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品融入公众。”

开放的剧场,零距离欣赏艺术作品

在展览的现场,有不少作品是可以让市民走进作品里,与作品对话、与自己对话,比如陶磊和吴迪迪的作品《虚空》、Matt Hope的作品《空气I》,以《虚空》为例,陶磊介绍说,根据现场的条件,选择一个他们觉得最恰当的场地,来让作品跟现场环境结合,“想做一个有虚无感的空间,在虚无之中反照的是自己,所以我们选了混凝土这种厚重的材料。”乍一看会让人觉得混凝土跟虚空这个概念的是一个对立的材料,其实正是混凝土的这份厚重,让内部虚空的概念变得更有分量,“虚空只是空气,有了混凝土的厚重感,也会让人觉得这凝聚在一起的、有分量的空气。”

人进去之后,看到的是自己与自然的片段,在一个繁华都市当中,取了一块很小的地方,把它虚无化,跟城市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让人能有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体验,会让人瞬间安静下来,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在实际的生活中人很难有一个片刻真正属于自己,我们做这个作品就是想要给大家带来一个这样的片刻。”陶磊说。

游客杜先生在走进《虚空》之后,看到作者,忍不住跟陶磊分享他在被混凝土包围时的感受,杜先生说,《虚空》里面的景观很简单,进去之后能让人放空自我,“放空自己,无欲则刚,会引导人去思考,去给自己的内心对话。”

除了《虚空》之外,让杜先生印象深刻的作品还有《空气I》,艺术家把空气里的水分子无限放大,宏观与微观形成强烈对比,“突然把肉眼看不见的空气里的水分子,放大成一个比人高的巨大模型,破了你的三观,引发人去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原来人是那么的渺小,原来空气对人来讲是如此的重要,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此外,杜先生还建议在作品旁边放个大屏幕,滚动播放介绍作品的视频,帮助民众去理解这些作品。

“每个人对每件作品的理解都不一样,但没关系,只要民众愿意去感受,它还是能给人带来一些启发的,能让小孩子有参与感,也就足够了。”何桂彦觉得让民众去欣赏、接受艺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我们一步一步慢慢来,只要我们继续去做这样的展览,就会带来很多可能性,这对这个区域公共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杨韵仪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