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街道未来社区“哪吒闹海”沉浸式故事会,孩子们正在聆听志愿者讲故事。
阳春三月,惠风和畅,在这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惠州市惠城区江南街道也迎来了新变化。江南街道祝屋巷未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盘活周边资源,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在2分钟步行圈内打造“3个便民服务点、1条美好生活街”,建设“老有所养、幼有所乐、邻里和睦”的全龄友好未来社区。为居民提供4000平方米(其中室内3000平方米、户外10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场地。
如今,祝屋巷未来社区各项设施项目正逐步启用,为社区的“一老一小”打造温馨港湾,并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广阔发展天地,以焕然一新的面貌,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创新样本,开启社区发展的崭新篇章。
老旧社区变身 旧楼打造成多元便民空间
走进寿山路,蓝色的人行道、彩虹色的斑马线映入眼帘,沿着道路向前行走,改造后焕然一新的祝屋巷党群服务中心伫立在社区之中。
走进祝屋巷党群服务中心,层与层之间布局合理:首层集成“政务办理+名人工作室”,有名医坐诊、名师授课,还有律师坐班,让“家门口办事”更高效;二楼的党建书吧与人才驿站,为青年打造“充电站”;三楼社区共享家,设有茶室、厨房、餐厅、娱乐空间等,可为居民接待亲友、青年团建等提供场所;四楼的共享办公室、共享会议室,为青年创业提供支撑;五至六楼的舞蹈室和大讲堂串起老年大学课程、少儿四点半课堂,共同构建起“老幼共学、党群同乐”的活动空间。
“这栋楼原是执法局大楼,我们用2个月时间对其进行改造,建成祝屋巷党群服务中心,一共有6层楼,室内面积1200平方米。”江南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党群服务中心能更好地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祝屋巷有很多老旧小区,过去很多居民楼构造简陋,厨房空间逼仄,每逢节假日家人聚餐,居民如果想自己下厨做饭,狭小的厨房难以满足居民的烹饪需求。这时候居民就可以预约我们党群服务中心的共享现代厨房,到这里来下厨做饭,一家人都可以在这里用餐聊天。”
周边的商铺也同步进行了改造,打造成风格统一的社区生活汇,开设社区工匠坊(修理、缝补等)、未来生活馆、乐享银龄生活体验馆、社区幸福食堂等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场所。
托老又托小 托育园实现AI智能化管理
“一老”连着“夕阳”,“一小”连着“朝阳”。“一老一小”关乎民生福祉,是民生保障的重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2025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更好守护“一老一小”,并提出系列支持措施。
“我们打通了‘中医主题步道’,方便社区居民前往中医院就医。”江南街道相关负责人称,祝屋巷党群服务中心与惠州市中医院直线距离不足百米,但居民就医需要走到大马路,再绕沿街商铺走过去,对年纪大的居民而言十分不便。如今社区通往中医院的巷子被打通后,居民前往中医院就医的路程大幅缩短,也更安全;同时,在中医院就医的患者也更方便前来未来社区享受各项便民服务。
丰富多样的公益文艺培训课堂、即将开业的社区幸福食堂、温馨的托育园……丰富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让老年人可以带着孙子孙女在未来社区里快乐“托管”一整天。
近期,“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公益培训课堂举办,涵盖舞蹈、非洲鼓、剪纸、李家拳、语言表演等八大文化艺术课程。目前已开班的非洲鼓和中国舞培训班,吸引了近50名退休职工和居民报名参加。惠州市老年大学在这里开设了江南分校,目前开了声乐、八段锦、形体训练三门课程,120余名老年人报名上课。
“我们开展的是普惠性托育,主要是惠民,但绝非停留在基础托管层面,而是秉持着深切的惠民理念,构建一套科学、全面且独具特色的托育体系,我们是普惠,但并不普通。”未来社区江南托育园相关负责人说。
江南托育园位于移民办宿舍小区一楼,通过资源整合,拓展升级建设成托育园、儿童活动中心,开设了乳儿班(6-12月龄)、托小班(12-24月龄)、托大班(24-36月龄),由江南街道办事处下属企业运营管理,开展社区普惠性托育。
温奶器、消毒柜、儿童马桶……在江南托育园,从婴幼儿喂养、餐具消毒,再到日常排泄护理,一系列设施一应俱全。江南托育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托育园实行AI智能化管理,保障孩子们健康成长。“家长可以通过手机APP了解孩子的喝水量、大小便情况,还可以通过监控了解孩子在园的实时动态。”
引入社区合伙人 以长效运营激活老巷生命力
为破解未来社区可持续运营难题,江南街道亮出“三大解法”,在政社联动方面,加强与教育、卫健、司法等部门对接,争取资金资源和志愿者下沉,做细排班安排,运营好健康驿站、名人工作室;在人才培育方面,建强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打造社会工作者人才驿站,培育孵化社会组织,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为群众提供更暖心、贴心服务;在增资创收方面,以场地换服务、以资源换资金,引入社区合伙人,利用公共空间发展托育、养老产业,社商联动丰富服务场景,增加社区经营性收入。
“下一步,我们将引入智慧系统,让未来社区既有老巷子的温情,又有智慧社区的便利,用温度的服务方程式解出全龄幸福最大值。”江南街道有关负责人说。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李晓慧 通讯员 吕嘉琪 陈盈盈 程帆 黄静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