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效果图。 受访者供图
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着一座城市,一种情怀,一张“地标”名片。在惠阳区,淡水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下称“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为扩容淡水老城,淡水街道办正向淡水河、淡澳河两岸拓展,打造“老城慢生活”体验地。其中,坝尾街作为“百千万工程”的示范主街,承载着重要引领作用。
目前,整个项目的建设进度约为90%,预计2024年底全面竣工,这片承载着无数记忆与故事的土地,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老街巷成游客探寻文化旅游新热点
淡水老城,作为惠州五大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曾是东江流域商贸活动最为繁荣的集镇之一。这里不仅文化遗存丰富多彩,而且人文底蕴极为深厚,孕育了诸如“铁笔御史”邓承修和“众将之将”邓仲元等杰出历史人物,融合了商贸文化、客家文化与名人文化的精髓。
漫步于淡水老街,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巷映入眼帘,它们不仅是惠阳淡水历经沧桑变迁的见证者,还是其历史文化传承的宝贵根脉。
尽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淡水老街昔日的商贸繁华已渐渐淡去,但令人欣慰的是,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老街巷,如坝尾街在近年来却逐渐成为了游客们探寻文化旅游的新热点。
全长1180米,改造城墙约600米
在淡水坝尾街的施工现场,大型机械与工人们协同作业,繁忙而有序。多栋居民建筑被精心围挡,脚手架如林,房屋外立面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部分房屋已完成华丽蜕变,原本斑驳的墙面如今焕然一新,展现出整洁且独特的风格。技术人员针对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进行了即时修正和精心打磨,确保工程质量。
此次项目是惠阳区“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全长1180米,范围东至淡水铁桥桥头,北临淡水河,南至坝尾街南侧道路界面,主街长达750米,改造城墙约600米,总面积达29580平方米,涵盖道路升级、人行道改造、三线整治、雨污分流、广场提升及文化碑廊修缮等多项内容。
整个项目分为两部分进行改造,区城投集团负责实施坝尾街两边的建筑物改造。
坝尾街将被打造成多功能网红街区
“项目对坝尾街城墙段实施空间改造,并着力提升周边房屋的外立面风貌。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同时,项目大胆引入前沿高科技元素,如创意灯光秀和沉浸式体验项目,为街区文化内涵增添新活力。”惠阳区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剑伟介绍,“我们正在积极招商,希望引入全国比较出名、有文化历史的一些街区商业品牌,丰富街区的业态。改造后的坝尾街将突破传统框架,成为集时尚与传统、惠阳名优特产展示、客家美食品尝、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多元化网红街区,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
项目不仅提升了硬件设施,还将优化游客的游览体验。郑剑伟还强调,改造完成后,街区将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增设公共休息区、无障碍设施,并提升安全性和清洁度,确保市民和游客能享受更舒适便捷的街区体验。
此外,街区将与周边社区紧密联动,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和社区服务日,营造和谐美好的社区氛围。
故事
配合改造 92岁老人拆除小庭院
在改造进程中,当地居民的积极配合与支持成为了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92岁的刘大爷便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刘大爷是一位华侨,在淡水坝尾街定居长达32年,虽已步入暮年,但对这项改造工程却满怀热情。他原本是个花艺爱好者,家门口的小庭院种了近百株花,但为了配合改造工程,他毅然拆除了小庭院。他不仅时常关注周边房屋的改造进展,还亲自“监工”,与施工人员及专班工作人员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老街改造是公益事业,我们群众当然要拥护和支持。”刘大爷感慨地说,“改造项目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还提升了整个社区的品质,以前这条街经常堵车,现在改成了单行道,交通变得更加顺畅。看着坝尾街日益变好,我内心感到无比的喜悦。”
进展
已有89栋房屋同意外立面改造
整个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离不开工作专班的努力。淡水街道坝尾社区党委副书记刘虹妤告诉记者,启动之前,社区工作人员已经对坝尾街范围内的房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详细记录了房屋的基本信息、用途以及居民的改造意向,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启动后,为了高效推进改造进程,淡水街道迅速组建了一支由多部门干部组成的项目工作专班。”刘虹妤介绍道。这支专班由淡环村、红星社区、坝尾社区、包点单位、城建办、执法队伍及城投公司等共计约30名工作人员组成,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应对项目中的各项挑战。
专班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下设多个专项小组,每组由熟悉辖区情况的社区干部担任组长,并搭配城建、执法等领域的专业干部。他们逐户走访居民,面对面讲解改造方案,倾听居民心声,并灵活应对各类问题。无论是协助解决业主联系难题、增强房屋出租意愿,还是协调租户搬迁等,专班人员都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与耐心。
然而,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刘虹妤坦言:“我们确实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部分业主无法联系、房屋出租意愿不强、租户搬迁问题等。但是,我们专班人员并没有退缩,而是通过不懈努力和耐心沟通,逐步赢得了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沟通效果,专班建立了每日例会制度。社区书记挂帅,总结经验、规划策略、分配任务,形成了高效的工作与沟通机制。此外,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需求,专班还灵活调整工作时间,利用周末及晚间时段上门服务,进一步推进了改造工作。
在坝尾街9号,一位党员干部主动站出来,劝说父母与专班签约,并积极参与宣传改造计划。在他的带动下,街坊们逐渐接受了规划,部分前期态度坚定的业主也主动了解项目规划,一些多年未归的香港业主也表达了配合改造和租赁计划的意愿。专班还充分挖掘洽谈对象的社会关系,发动这些社会关系为改造工作助力。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工作过程中,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让刘虹妤感到欣慰的是,经过不懈努力,坝尾街路段共涉及改造的房屋中,已有89栋房屋同意进行外立面改造,其中51栋房屋更是表达了租赁意愿。
采写:南都记者 黎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