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阳慈善事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积极搭建个性化慈善参与平台,全市首个区级、村级社区基金先后成立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9月23日        版次:HA03    作者:郭秋成

  惠阳区长者安养中心工作人员陪老人散步。

  推动惠阳民生保障事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南都讯 惠阳区民政部门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10年来不断增加投入,倾情倾力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惠阳民生保障事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截至目前,全区城乡低保对象1638户,3282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较2012年增长1.29倍;“双百工程”实现两个“100%覆盖”,兜底民生服务从“兜得住”向“兜得好”转变;成立了惠州市首个区级社区基金和村级社区基金,助力慈善事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最低生活保障

  城乡低保标准10年增长1.29倍

  

  “黄姨,最近天气热,您要注意身体。”日前,得知永湖镇吊沥村低保户黄某琼身体不适,惠阳区民政局一级主任科员周丽娟与永湖镇“双百”社工带着慰问品前往看望,并叮嘱她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治疗费可报销。

  “早些年为他们申请了每月2649元的农村低保待遇,加上黄姨的丈夫和女儿的残疾人两项补贴及其他补贴,他们一家每月共可领取5000多元生活补贴,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周丽娟说。

  黄某琼一家,只是近年来惠阳困难群众尽享民生福祉的缩影。惠阳民政部门持续开展低保及特困年度大核查工作,及时跟踪解决困难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开展多项创新性救助工作,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开展全区困难家庭中特殊群体排查救助专项行动,切实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惠阳区逐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2022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较2012年增长1.29倍;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较2012年增长86.4%;城镇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较2012年(1200元每人每月)增长35%。

  

  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

  为全区400多名特困老人配置应急终端

  

  位于永湖镇老围下村的惠阳区首家综合性养老福利机构——惠阳区长者安养中心,总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提供养老床位705张,是惠阳区发展多元化养老事业的平台之一。

  “他们像自家孩子一样照顾我,每周还带我们唱歌、做手工等,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入住中心半年多,今年83岁的徐阿姨对中心舒适的居住环境、无微不至的关怀服务竖起了大拇指。

  惠阳区养老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初步建成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和公办、民办共同发展及公建民营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率先在全市搭建起“互联网+”居家养老现代化服务网络平台,为全区400多名特困老人配置应急终端。2020年至今,为全区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政府津贴共2993.17万元,惠及242763人次。

  此外,惠阳区持续推进儿童福利保障工作,孤儿生活保障金发放标准较2012年增幅比例达143%,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全区各镇(街道)、各村(社区)均配备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实现覆盖率100%。

  这10年,惠阳区不遗余力做好救助工作,接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9056人次,站内救助6584人次,流动救助2472人次,并通过DNA采集比对等方式,让938人与家人团聚。

  

  兜底民生服务

  年底前134个村(居)将分片区建成社会工作服务点

  

  为搭建起覆盖全区基层的民政服务承载平台,让兜底民生服务从“兜得住”向“兜得好”转变,2022年惠阳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现“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全覆盖。

  “目前,惠阳区实现9个镇(街)‘双百工程’社会工作服务站100%覆盖,今年底前,惠阳134个村(居)将分片区建成社会工作服务点,届时将实现全区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00%全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全覆盖目标。”惠阳区民政局副局长邓新才说。

  截至今年6月,惠阳区各镇(街)社工站已建立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档案2294户,入户服务3246人次,社工站成为群众的“爱心驿站”。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惠阳区民政部门主动作为,汇聚各方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共计收到定向防疫捐款1045万元、防疫物资合计价值1379万元,助力惠阳构筑疫情防控安全屏障。

  惠阳区积极搭建个性化慈善参与平台,先后成立惠州市首个区级社区基金和村级社区基金,开创特困人员大病救助、建档立卡脱贫人口购买扶贫保险等特色项目,推动慈善项目化实施更加多元。积极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东西部协作,项目开展以来,共计拨出295.48万元用于东西部协作。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接下来,惠阳区将继续统筹救助资源、发挥好民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兜底作用,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在强化兜底帮扶方面,进一步加强城乡低收入人口监测,切实落实好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等“单人保”政策和低保渐退等政策,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员,符合条件的及时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严格按照省、市及区统筹,及时提高特困、低保保障标准,并及时发放提标补差资金。

  敬老院转型升级

  淡水街道等3家敬老院今年将升级改造

  

  惠阳区民政部门持续推动敬老院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对淡水、沙田、新圩、良井4间敬老院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并拟按照公建民营的方式,引入专业的养老服务团队,为政府特困供养人员以及社会上有需要的失能、半失能、失智、60岁以上老人提供集中居住、日托和上门照料服务。

  日前,记者从淡水敬老院了解到,此次升级改造内容涉及敬老院主楼修缮、水电房重建、新建消防水池水泵房、新建花槽绿植、楼体给排水管道全部重新安装等工程。目前,该升级改造工程已进入尾声,预计近期可全面完工。

  惠阳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福利股股长潘海军介绍,对敬老院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惠阳区的养老服务水平,目前,惠阳全区共有8家敬老院,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施设备比较老旧,服务人才比较短缺。此外,敬老院闲置率比较高,通过对敬老院升级改造,探索公建民营的形式,引进先进的专业团队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以满足不同的养老服务需求。

  惠阳区已将淡水街道、新圩镇、良井镇的3家敬老院列入今年升级改造计划,对院内的居住环境、文娱场所、绿化、智能监控设备等软硬件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打造成具备全托、日托、社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等功能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探索出一套社区养老新模式,满足惠阳老年人就近就便的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

  目前,惠阳区民政部门正对相关敬老院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按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要求和相关程序确定改造施工方案。其中,新圩敬老院的设计及预算编制方案已初步拟定,良井敬老院已签订设计、预算编制合同,正在意向公开中,预备财政送审。

  同时,争取将更多已竣工验收且条件成熟的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纳入装修改造范围,不断扩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打造30分钟乃至15分钟的养老服务圈。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郭秋成 通讯员 陈丹娜 许文昌 何胜娟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