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城区发布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青天碧草水正清 齐心守卫“惠城蓝”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2年09月16日        版次:HA02    作者:杨振华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建设美丽惠城,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惠城分局编制了《惠州市惠城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推动惠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快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秀美鹅城。

  日前,惠城区政府办公室发布了该规划并进行了解读,规划系统评估“十三五”环保规划实施情况,对标美丽惠城建设远景,全面总结全区生态环境领域短板和存在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根据“十四五”期间目标任务,分析“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

  全面消除12条城市黑臭水体且实现“长制久清”

  “十三五”以来,惠城区举全区之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保持安全稳定,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卓有成效,“环境美”“生态优”成为惠城区亮丽的城市名片,为建设更加幸福一流中心城区积蓄了高质量发展的“绿动力”。

  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惠城区7个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比例为85.7%,顺利完成考核目标(84.2%),全面消除劣V类,重点流域水质明显好转,其中淡水河紫溪国考断面(惠城段)由劣V类改善到Ⅲ类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面消除12条城市黑臭水体且实现“长制久清”。惠城区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11座,实现“一镇一厂”,处理能力达80.45万吨/日。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29座,实现行政村及东江、西枝江沿岸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0%以上,完成新禁养区划定,实现禁养区零非法养殖场。

  空气质量保持稳定优良,实况下,2020年惠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4%,比2015年改善0.8%,主要污染物浓度降至历史新低,其中PM2.5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目标值(25微克/立方米)。公交车电动化率达100%,成立扬尘联合整治小组,划定禁止露天烧烤区域,泥头车实现100%密闭化。

  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城镇环境卫生保洁效果逐步提升,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及100%无害化处理。

  “十四五”

  主要目标 到2025年环境质量主要指标保持全省领先

  规划提出,惠城区立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新任务新要求,紧紧抓住“双区”建设战略机遇,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围绕建设更加幸福的一流中心城区的目标,以空间优化和绿色发展为重点,打造更高质量的实力惠城。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为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生态保护修复为核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以保障环境安全为根本,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以改革创新和能力建设为导向,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2025年,秀美鹅城建设阔步前行,生态环境更加优越。国土开发保护格局更加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大气环境精细化治理水平持续提升,“三大水系”及其支流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积极进展,环境质量主要指标保持全省领先,天蓝地绿水清常驻惠城。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资源能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有效进展。

  展望2035年,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美丽惠城基本建成。空气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美丽湾区水平,水环境稳定达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韧性城市全面建成。资源禀赋优势凸显,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和城市建设管理有机融合,打造成为生态环境质量一流、绿色发展活力十足的典范城市。

  规划亮点 着力建设东江画廊、七仙汝湖等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

  规划锚定惠城区委、区政府描绘的“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现代化城市”远景目标,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四大领域,系统谋划打造更高质量的“实力惠城”、建设高品质的“美丽惠城”、塑造绿色生态的“山水惠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惠城”的施工图和路线图,是统筹推进惠城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行动指南。

  规划凸显惠城特色、惠城示范,加快惠城高新科技产业园(东江湾千亿级产业园)、金山新城等高能级绿色产业平台建设,发挥数字经济的牵引作用打造集聚绿色创新功能“第二岛链”,建设成为一流城市的重要支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山好水好空气好的环境资源禀赋优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向更高水平迈进,着力建设东江画廊、七仙汝湖等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打造城乡人居环境新典范。实施低碳试点示范,推进能源、交通、城乡建设等多领域低碳发展,增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积极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生态城区。

  规划分别从组织领导、重点工程、资金保障、评估考核、社会监督五个方面提出推动规划落地见效的保障措施。

  八大任务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现代化绿色生态山水惠城

  规划聚焦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环境风险防控、生态系统保护、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等领域,制定“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措施:

  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塑造高品质绿色生态空间,构建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建设低碳发展“典范城”,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为抓手,实施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控制,实施城市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打造韧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大气精细化管理,凝心聚力守卫“惠城蓝”,以臭氧防控为核心,推进大气精细化管理,加强工业源、移动源、面源多元共治,推动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优良。

  统筹水环境治理修复,重塑岭南水都“河湖清”,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统筹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努力打造美丽河湖。

  深化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地上地下“国土净”,强化源头防控和土壤分区分类治理,协同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构筑环境风险“安全区”,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建立完善固体废物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守护山水共荣“生态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自然生态监管,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现代化绿色生态山水惠城。

  深化环境改革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现代化”,推动生态环境体制机制落地见效,提升基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采写:南都记者 杨振华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