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蠵龟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归类为“易危”。
2. 幼龟们体格健壮,活力十足。
3. 8月4日晚,技术员李满文正在检查海龟卵孵化情况。
4. 刚刚破壳而出的蠵龟。 王付民 摄
8月4日晚,在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海龟驯养中心人工沙滩上,59只蠵(xī)龟(红海龟)幼龟成功孵化,这是广东省、也是国内孵化出蠵龟幼龟数量最多的一次。目前,59只蠵龟幼龟在保护区内的饲养池里健康成长。
人工繁殖
国内孵化出蠵龟幼龟数量最多
据了解,蠵龟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归类为“易危”。
继2017年突破绿海龟人工繁殖技术后,该保护区技术团队便致力于研究蠵龟(红海龟)的人工繁殖技术。
8月4日晚,在海龟保护区海龟驯养中心人工沙滩上,59只蠵龟幼龟破壳而出,幼龟们体格健壮,活力十足,标志着海龟保护区蠵龟人工繁殖技术取得成功。据悉,蠵龟实现人工繁殖,这也是广东省首例,也是国内孵化出蠵龟幼龟数量最多的一次。
数年摸索
“我国野外几乎没有蠵龟产卵”
这59只蠵龟是如何进行人工繁殖?保护区相关技术人员透露,海龟的人工繁育首先需要规划种龟的储备,其次研究其生活习性和繁殖环境的各方面因素,选取和搭配合适的食物营养,积累海龟养殖、疾病防治和繁育等方面的经验,接着是生境营造(包括养殖、洄游和繁殖场景营造),最后监测海龟健康动态、生理变化和繁殖状况以更好地调整养殖和繁育方案。但每一个环节都得经过数次,甚至数年的重复摸索。
近年来,由于红海龟在我国海域非常稀少,导致种龟储备极其困难。另外,国内外对红海龟习性及生活环境研究尚不全面,特别对其稚龟和成龟的食物结构变化研究甚少,缺乏可借鉴的养殖经验。
“目前,我国野外几乎没有蠵龟产卵,缺少对红海龟繁殖环境因素的全面研究,这也给红海龟的繁殖带来挑战。”保护区相关技术人员表示,以上问题,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国外关于红海龟习性研究的文献,总结归纳技术要点,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验证,最终才研发出一套可行的红海龟繁殖技术方案。
重要意义
为其种群恢复提供种质资源保障
红海龟也是我国分布的海龟种类之一,但由于海洋污染,渔业捕捞、产卵地栖息地受到破坏等,导致我国红海龟的数量急剧下降,我国野外几乎没有红海龟产卵,因此,红海龟的人工繁育意义重大,可为其种群的恢复提供种质资源保障。
知多D
红海龟,别名蠵龟、红蠵龟、灵蠵、灵龟、赤蠵龟、蠢汉龟。体形较大,平均体重135千克。壳呈心形,末端尖狭而隆起。头较大,头背棕红色,头侧淡棕色,头腹及颚黄色。颈背色深。眼大,虹膜及眼周棕黑色。背甲棕红色,有不规则的土黄色或黑色斑纹。腹甲色浅,呈柠檬黄色,无斑纹。四肢背面亦为棕红色。主要捕食底栖或漂浮的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偶尔吃鱼卵,也吃海藻等植物性食物。
采写:南都记者 黎秀敏 实习生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