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9日,惠阳区2019年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暨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动工仪式在该区三和街道象岭村举行,华夏顺泽信息产业集聚区项目、黄金珠宝特色小镇项目、湾东智谷产业园项目等新签约或动工,总投资金额达471.7亿元,预计年税收21.44亿元,为惠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是惠阳贯彻落实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和全省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现场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举全区之力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大举措。
19宗项目新签约或动工
作为深圳的近邻,惠阳区正面临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及惠州交通大轴线建设等多重利好,凭借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优势,被外界广泛看好。
而“4+1”产业平台是惠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谋划的重大产业平台,这包括了新圩梅龙湖智能制造产业新城、新圩平安金融科技城、新圩花果金融科技城、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和秋长秋月湖新城。
在仪式中,新签约或动工项目主要集中在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和秋长秋月湖新城,共19宗项目,其中15宗(含首批入园项目)签约总金额413.2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值425亿元,年税收16.6亿元。湾东智谷等4宗产业项目集中动工,投资总额58.5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值73亿元,年税收4.84亿元。
北京华夏顺泽投资集团执行董事、资产控股董事长陈风杨说,华夏顺泽信息产业集聚区项目是该集团在全国打造的八大产业基地之一,将联合央企龙头企业成为园区的发展核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产业新地标,形成多种产业的高度聚集、拥有完整的产业生态环境、具备国际一流科技水平的产业集聚区。
推进千亿级产业园区建设
惠阳紧紧围绕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总目标和“2+1”产业布局的总要求,充分发挥毗邻深圳的区位优势,在推动新型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特别是今年,惠阳创新制定了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政策措施,实行了“标准地+区域评价+零条件预审”改革,大大提高了项目准入标准,有效加强了项目供地事后监管,达到了新引进项目更加优质、新动工项目建设更加迅速的目标——工业项目最快12个工作日可完成从拿地到开工的所有法定程序事项审批。
惠阳区委书记、区长翟伟锋说,这次集中签约和动工建设的19宗项目,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进一步坚定惠阳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也是惠阳举全区之力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大举措。
当前,惠阳正面临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和惠州市交通大轴线建设等多层利好叠加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惠阳将以产业平台建设为主战场,不断加大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选资力度,集中力量推进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等若干千亿级产业园区建设。
翟伟锋说,惠阳将大力引进科技创新资源、高端制造业和科技金融等现代企业,积极培育发展智慧物联、智能硬件、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新产业新业态,努力构建适应未来高端产业聚集发展的新型产业园区生态链。
亮点
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园区发展壮大
值得一提的是,惠阳区政府将与北京华夏顺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信息产业集聚区,引导科创企业在惠阳区落地生根。
舟山顺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惠州市惠阳区科技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设立惠阳区首只政府引导基金——惠阳顺源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10亿元,首期规模2亿元。
资源将全部投向惠阳区当地科技创新类企业和华夏顺泽通过招商引资落地在惠阳信息产业集聚区中的创新企业,或母公司在外地的创新企业在集聚区内注册的子公司,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的设计与制造。
项目简介
●华夏顺泽信息产业集聚区
选址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以TMT产业(科技+网络媒体+信息共融)为引擎,以集成电路、电子信息为主要产业,拟引进不少于5家央企、不少于30家规模以上的科技企业入驻,并联合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同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00亿元,预计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年均纳税超过10亿元。
●黄金珠宝特色小镇
位于秋长街道秋月湖片区,要引入“创意设计+生产批发+展示博览”的黄金珠宝首饰全产业链,并以产业链为依托引入文化、商贸、旅游等相关业态,致力于打造成为产业链完整、功能完善、配套齐全、要素积累、艺术品位高的中国首家全链条国际化的黄金珠宝商旅小镇。项目首期用地面积39.5万平方米,首期计划投资60亿元,拟于2020年动工,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300亿元。
●湾东智谷产业园
选址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规划用地面积47.7万平方米,重点发展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系统集成化智能安防设备,积极引入人脸识别、智能分析、实时报警等智能化安防系统项目,致力于打造集成成果转化、研发中试、制造量产、商务配套等全产业链、全周期的智慧安防产业综合体。
采写:南都记者 陈海燕
通讯员 陈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