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耕现场会上的无人驾驶插秧机。
农业技术人员坐在田边的遮阳棚里,轻点遥控器,田里的小型电动农机1小时便能耕完2亩地;无人驾驶插秧机将育好的秧苗精准、均匀地植入肥沃的土壤中……春耕现场,东莞多镇街竞相上演“科技大片”。
近年来,借助“AI+农业”新技术,东莞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成功实现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三增”,播种面积和总产量连续7年增长。
借助“AI+农业”,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3月19日,东莞市南城街道将军洲都市田园春意盎然,2025年东莞市春耕生产暨农业科技、农业保险支农服务双下乡现场会在此举行。
当天,农业技术人员操作AI+农机开展办田、插秧、植保无人机飞防等农活,并展示了10余款尖端装备。
事实上,今年东莞春耕现场上演的“科技大片”远不止于此。在麻涌千亩农田的育秧大棚里,育秧育苗设备的自动化操作,为种植户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三四个人每小时能完成600-800盘秧苗,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在桥头邓屋开口湖连片农田,技术人员熟练地操作着农业无人机,沿着预设航线在田间播种水稻。与传统人工播种相比,无人机播种不仅效率提升近10倍,还能实现精准播种、均匀分布,一天内能完成过百亩的谷种抛撒。
在科技加持下,截至3月25日,全市累计完成春播作物面积6.33万亩,比去年同期快0.5个百分点;早稻育秧面积1.72万亩,早稻办田面积1.7万亩;荔枝处于开花期,正常管理的果园成花率在9成以上。
实现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三增”
2024年,东莞粮食播种面积达4.15万亩,同比增长22.4%;粮食总产量1.45万吨,同比增长29.8%;粮食平均亩产349.9公斤,同比增长6.0%。成功实现东莞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三增”,其中播种面积和总产量连续7年增长,交出了一份高产高质高效的“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近年来东莞统筹推进“良田、良技、良种、良策”集成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有效激发粮食生产新动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生动实践。
在抓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方面,2024年,东莞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推动增发国债建设项目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年度建设项目实施,统筹常平、凤岗等12个镇5331亩建设项目,获国债资金支持1060万元;企石镇500亩建设项目获中央资金补助86万元。
东莞加速良种良法集成式推广,2024年,东莞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农业科技特派员乡村行,依托省“农友圈”平台,开展农技服务超3000项(次),位居全省第二,服务群众近3万人次。此外,东莞还率先组织开展早稻高产竞赛、水稻机手减损技能大比武、植保无人机“飞手”大比武等活动,以赛促产。
良种是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东莞积极引进、试验和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全市粮食作物良种率达到98%以上。同时,通过举办航天良种展示会,引进各类水稻、甜玉米等粮食作物品种(组合)54个,推广华航香银针1000多亩。
强农惠农政策方面,2024年,东莞落实种粮补贴1969.4万元,同比增加18.5%,惠及农户约1150户次。推动28个镇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工作,全年实施水稻等农作物全程生产托管面积约1.53万亩。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防救赔”一体化体系,全年农业保险赔付支出4201万元,简单赔付率达91%,同比增长12%,受益农户4121户次。
文/田玲玲 制版:黄亚岚 邓诗君 刘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