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千万工程”东莞塘厦石鼓样本:

在历史底蕴上提升人居环境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4年10月31日        版次:DA06    作者:黄嘉丰

  石鼓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如今已翻新活化为村史馆的江夏书院。

  在东莞市塘厦镇石鼓社区的石鼓旧圩西南处,有巨石,以硬物叩之,声亮如鼓,当地遂以石鼓为村名,寓意村人品毅如石、声名如鼓。

  近年来,石鼓社区共投入1亿元,先后推动美丽幸福村居建设、特色精品示范村创建、“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如承载石鼓人记忆的江夏书院,伴随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的石鼓大会堂,以及具有岭南风格的田厦路商业街等,陆续翻新活化,社区形象及环境进一步提升。当地还对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改造升级,内设图书馆、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舞蹈室、书画室等,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社区氛围。 

  历史建筑翻新活化延续记忆  

  石鼓,有着许多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建筑,江夏书院便是其中之一。

  江夏书院位于石鼓旧墟南边。村史记载,江夏书院是当地黄氏宗亲于1947年筹资兴建并于1949年落成使用的完全小学,其主墙为夯土墙,分前后座,中间天井,周边为教室,后座中间为大礼堂,曾经一度成为塘厦地区最大的建筑物。新中国成立后,由塘厦地方接管,改称“石鼓小学”,直至上世纪90年代,当地兴建学校后,老式书院开始退出教书育人的舞台。

  近年,塘厦镇石鼓社区实施石鼓美丽幸福村居工程,重修江夏书院,伴随石鼓人走过70余年风雨的江夏书院,在社区努力下,如今已活化成承载石鼓记忆的村史馆。

  在离江夏书院不远处,是另一座见证了石鼓改革开放及工业发展的石鼓大会堂。大会堂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为两层苏式建筑。

  石鼓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之初,本意是用作村民集会、观看电影戏剧的文化场所。落成时,适逢改革开放,东莞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当时的石鼓党支部审时度势,决定利用刚落成的石鼓会堂开办“三来一补”企业——石鼓毛织厂。后来,大会堂还曾作为鞋厂、玩具厂、家私厂、工艺品厂以及水龙油画村的加工厂。

  随着石鼓经济的不断提升,大会堂逐渐闲置,考虑到建筑本身的残旧与结构安全,石鼓社区以美丽幸福村居建设为契机,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会堂进行翻新和加固,同时完善内外环境的建设。升级后的石鼓会堂,成为当下石鼓居民生活记忆中的重要部分。  

  新时代文明实践惠泽民生  

  近年来,石鼓社区为了给当地居民提供一个多元化的便民服务活动场所,进一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投入2000多万元对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改造升级,并于2023年3月投入使用。其总面积约为3870平方米,内部设有图书馆、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舞蹈室、书画室、四点半学堂、健身室、乒乓球室、趣味室等各种功能室。

  石鼓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相继开展了“迎新春 写春联 送温暖”、亲子DIY纽扣花、“绘本奇妙之旅”绘本阅读、“巧手生花”亲子非遗簪花手工制作、“有爱无碍,共享美好生活”趣味游园会、家庭教育讲座等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并在馆内设置形式多样的宣传公益广告,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增进邻里团结,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社区氛围。

  与石鼓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相邻的石鼓田厦路商业街,如今已成为当地标志性景观之一。石鼓社区投入900万元,将田厦路商业街打造成岭南建筑风格商业街,对商业街进行立面改造,统一规范了外立面广告设置,如今焕发了新生机,还获评为东莞市“莞味广告示范街”。

  田厦路商业街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外墙装饰材料用黄泥拌水泥砂浆打底,由于年久失修,常有外墙脱落,安全隐患己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石鼓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石鼓社区规划设计以岭南风格骑楼为特点,对商业街原建筑外墙重新翻新,从整体上突出商业街的岭南古建特色风貌,使商业街建筑立面整体与具有超过400年历史的石鼓相安围古村落风貌交相辉映。              推广  

  文/图:黄嘉丰

  制版:黄亚岚 王娟娟 黄炽林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