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位居中国塑胶辅机行业之首,全球塑胶辅机行业前五。
截至2023年,大朗镇规上装备制造业及配套产业企业有294家,正逐步从制造向“智造”迈进。图为盛雄的全自动上下料异型切割机(8Y)。
几十年来,“世界工厂”东莞,接受着一波又一波来自劳动力、科技、环境的洗礼,这些生产要素的浪潮让东莞的产业得到了坚实锤炼。
无论是过去的工业明星城市,还是如今的工业智造明星城市,装备制造业都是东莞的一大支柱产业,以此为主业的镇街鳞次栉比。而作为东莞的制造重镇,大朗除了声名在外的毛织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同样实力深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机床和模具加工为主的装备制造成为大朗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早期的“三来一补”正逐步向智能装备过渡,以“大朗智造”的姿态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大朗入局装备制造40年,其中在不同历史阶段体现的三重力量,不仅让大朗装备制造产业成功“升级换代”,而且培育壮大了装备制造的“新质生产力”——凭借着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当地的相互良性作用,这些产业“能量”正在成倍数地集聚、叠加,为将来的“爆发”积极蓄能。
01
嬗变的力量“质”的飞越,源于在变革中保持进化
20世纪80年代,大朗镇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从香港引进以毛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像大朗毛织一厂,其成功模式吸引了更多的港资企业涌进大朗镇。
1983年,大朗第一家装备制造业企业——大朗保安塑料五金厂就是这样进入大朗镇蔡边村的。这个投资200万元的港资企业,在刚建立那几年,每天都是靠两趟往返的直通车将单接过来大朗,然后再将加工好的产品运到香港。
当年引进了保安塑料五金厂后,又相继引进了投资2100万元的大朗美德塑胶厂、投资500万元的竹山大成五金塑胶厂、投资300万元的大朗洋务金星五金电镀厂。这批企业使大朗装备制造行业渐具雏形。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简单的订单加工企业,逐渐发展为拥有自主技术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大朗装备制造业迎来发展高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大朗,在一手紧抓毛织产业的同时,一手发展装备制造业。
产业格局也从单一的港资企业变为中国香港企业、中国台湾企业、日本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彼此之间形成激烈的竞争氛围,当初引进的这些企业有许多成为了大朗装备制造业的明星企业。
2006年,大朗镇提出实施“五大战略”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把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重点。而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也达到87家,总产值85.7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48.15%。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大朗毛织与装备制造的“梦幻联动”。大朗装备制造业的独特之处,正是在于这种跨产业的融合。
2008年,亚洲金融风暴让大朗的装备制造业前景不明朗。而危机同时也让大朗的毛织产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帮助毛织产业摆脱困境,大朗镇补贴企业购买数控织机,此举不但盘活了一些中小毛织企业,也给大朗的机械制造业带来了机会,各种生产数控织机的工厂或生产线相继投产。此前大朗全镇数控织机不足600台,此时一下跃升到4万台。可以说,大朗装备制造业的后期发展,离不开毛织产业的转型升级。
到了2014年,大朗的装备制造企业达1600多家。此时,装备制造业产值在大朗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显著提升,成为大朗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多年深耕,产业愈发根深叶茂。
2023年,大朗镇规上装备制造业及配套产业企业有294家,产值超2亿元的企业有28家,超5亿元的企业有10家;全年规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431.21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60.79%;规上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92.76亿元,占全镇工业增加值57.97%;规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7.19亿元。
聚沙成塔,大朗的装备制造业从未停止过进化,在技术的变革中保持了嬗变。回望大朗装备制造业40年发展,从生产一些简单的农用机械产品,正在逐步向智能装备过渡,这一支柱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越。
02
交织的力量“自发成长”与外部赋能,缺一不可
“这个行业从2010年至今,也算是高速发展时期的一个产业。”东莞市宝科精密机械公司执行董事李景平感慨,如今这一装备制造产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优胜劣汰是每家企业必须面对的境遇。“能做到增长的,都是在研发、产品上发力的优质企业。”
那么,优质企业是如何建设自身“护城河”的?想要在行业里安身立命,唯有创新,这几乎是大朗每家优质装备制造企业的共识。
成立于2008年的东莞市盛雄激光先进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15到2019年属于快速增长期,最高的时候一年业绩可达4.5亿元。当时每年研发费用的投入都在3000多万元左右,占7到8个点。”盛雄激光总经理陶雄兵表示,直到现在盛雄每年研发投入仍有三四千万元,研发人员数量目前占整个公司30%左右。
观察大朗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东莞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司代表着一种典型路径,从“三来一补”来料加工起家,现在成为了集科研、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世界级塑胶机周边机械制造商,位居中国塑胶辅机行业之首,全球塑胶辅机行业前五。
信易行政总监易道江说,现在企业要从主机提供商向方案解决商转型。“所以在研发方面,要与时俱进,根据行业需求研发出符合行业需要用到的设计,匹配行业需求。现在只卖单机跟不上时代了,提供一站式服务才是王道。”
除了“一站式服务”,进口替代也是这类企业的一大发力点。“以前我们一年要向德国采购将近1亿元人民币的激光器。从2018年开始自主研发激光系列,2020年后就能自主替代了。”陶雄兵自信地说,盛雄2021年发布的300瓦大功率红外皮秒激光器、200瓦的绿光、150瓦的紫外激光器,更是属于全球首创。
李景平表示,宝科从创立之初,一直坚持的路线就是做进口替代。“10年前我们做的是基础设备,现在的产品则可能会更专业,甚至在从三轴到五轴到多轴的需求会比较多,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李景平认为,如果在进口替代做得好的话,企业体量才会增大。
内发成长,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制胜法宝”。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来自外部平台与空间的赋能。
近年来,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一批大科学装置、重大平台均在大朗落户,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向大朗加速集聚,以光达制造·大朗智慧谷等为代表的21个重大项目集中落户签约,为大朗镇优质产业生态链的集聚提供高质量发展空间。
“松山湖代表着东莞先进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的前沿。这两年得益于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大朗周边科技公司越来越多,对周边人力资源的结构有很好的提升。”陶雄兵认为,松山湖的辐射效应,对大朗乃至整个东莞装备制造产业的配套氛围的影响会随着时间愈发明显和深远。
大朗大力打造低成本高质量发展空间、增强企业及项目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加速集聚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进行差异化的产业配套。
03
趋势的力量“智造”新动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业界曾指出,东莞制造业具备很强的进化能力,政府对于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导向,决定了它在未来的成长速度。
现在的制造业强镇大朗也有了“新目标”:传统产业谋转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其最重要的主线任务。眼下,东莞也在同步推动制造业工业设备大规模更新,加快推动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计划年内推动15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通过制造智能化、数字化来培育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大朗镇注重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过《大朗镇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政策文件,成立了“东莞市大朗智能装备行业协会”,推动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抱团发展,集聚产业集群发展优势,进一步增强支柱经济的发展后劲。
多项产业、空间、人才的利好政策正在发挥作用。虽然目前大朗大量装备制造企业的未来增长尚未体现在眼下的经济数据上,但其“能量”正在成倍数地集聚,为将来“爆发”积极蓄能。
“研发创新、转型升级是必须要干的,能够让企业穿越低谷和周期。”回顾十年来深耕科技创新,从“制造”走向“智造”的历程,陶雄兵感慨过程艰难,要守得云开才能见月明。
易道江表示,信易在5-6年前就已推行内部的智能化系统,导入SAP、MES、SRM、PLM和CRM系统,车间设备联网智能生产,实现了工业互联网应用数字化。“很多行业现在都是智能化,如无人工厂。信易也有机器人、机械手臂,对于自动化企业来说,智能化的需求比较大,基本上不用配太多的人力,通过电脑上的数据资料观察整个工厂的运行。”
对于智能化转型,陶雄兵则表示,相对于生产智能化,盛雄将在产品智能化上发力。“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把智能系统融入到设备里,让客户用起来更省心。”
李景平透露,目前宝科虽有在规划智能工厂的方案,但他与陶雄兵持有相同的观点。“受成本制约,未来可能难以做到完全的智能工厂,但必然会跟随智能化的潮流,做自动化程度相对高的工厂,带来智能化程度更高的产品。”
研究员在调研中也听到一种声音称,这几年将是装备制造行业的洗牌时间,产业会慢慢集中化。为了让企业集约化地智能转型,大朗有独特的解题方式。大朗组织镇内机器人装备制造、应用企业成立“大朗镇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行业协会”,吸收国内、省内科研院所和技术服务机构加入协会,通过集聚业内资源,加强协作创新,联合开拓市场,扩展外部合作,打造区域品牌等工作,促进大朗镇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谢宝剑曾就大朗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称,未来只要大朗坚持“强支柱、立新柱”的双轮驱动模式,强化科技创新对装备制造产业的引领带动,不断提升支柱产业的竞争力、承载力、吸引力,将可持续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新动能,为东莞打造科创制造强市贡献积极力量。
数读 大朗装备制造产业
2023年,大朗镇规上装备制造业及配套产业企业有294家,产值超2亿元的企业有28家,超5亿元的企业有10家;全年规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431.21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60.79%;规上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92.76亿元,占全镇工业增加值57.97%;规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7.1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