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打出系列“组合拳” 构建宜研宜创宜业宜居社区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3年12月20日        版次:DA06    作者:黄慧萍

  从一片荔枝林,“长”成创新创业热土;从一块科研“荒地”,深耕成珠三角地区科技源头创新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从提出打造“科研集团军”,到如今发展成为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区、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人才栖息地……经历十年发展突破,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下称“社区”)这方397亩的创新高地、创业热土,涌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据介绍,社区先后获得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科技金融服务站、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荣誉,高企数量跃升全市园区第一,企业院所工作成果频频登上央视各大频道。尤其是在2022年,“推广松山湖创新创业社区建设模式”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一套属于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创新创业“组合拳”,开始在全市范围试点推广亮相。

  A 立足“四大支点” 构建宜研社区

  时间回溯至2013年,松山湖大学创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大创公司”)正式成立,同年9月,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的前身——松山湖大学创新城正式奠基。作为东实集团全资子公司,在市委市政府的创新驱动战略部署下,大创公司抢抓机遇,以国企担当,开启了长达十年的耕耘。

  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及围绕源头创新、全链条谋划和上下左右全面协同的思路“打法”,松山湖大学创新城在短短几年内,就取得了十分亮眼的“成绩单”。奠基不久,广东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清华东莞创新中心等6个研究院就陆续入驻;2018年4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也在松山湖大学创新城正式挂牌。

  社区之所以能成为创新创业首选地,靠的是什么?其实,总结起来就是“四大支点”。社区以根源性的政策引导、低成本的设备支持、全方位的专利保护以及高精度的产学研对接,将企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个难题逐个击破。这也让社区迅速在东莞站稳脚跟,并逐步放开手脚,大步向前迈进。

  如何集聚源头创新?社区以政策优势保障科创引领。《东莞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项目入驻管理及扶持办法》明确了入驻的科技型企业在团队核心成员持股比例、研发人员比例、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比等条件,为“研发引领科创”提供保障。

  如何降低研发成本?社区依托“莞仪在线”平台,大力推动社区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目前已实现了2374台仪器设备上线共享,约占全市的36%;今年已完成订单2331次,先后为37家企业缓解了“测试难”“验证难”的问题。

  如何保护科技成果?社区深度参与、共同运营(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全年举办专题培训活动及技术供需会共计40场,为105家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检索分析,为43家企业开展专利维权和海外预警报告,逐渐构建完备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如何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围绕产学研链条,社区主动对接国际创新资源,架起中英、中德项目的对话渠道,并深挖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精准导入高针对性的科研力量和优秀创新成果,推动业务合作开展。

  据悉,目前社区已集聚12家新型研发机构,2个国家级孵化器、6个省市级孵化器,拥有200多个研发平台、5000多台科研仪器设备,集聚近5000名科研人才,成为珠三角地区科技源头创新最为集中的区域。  

  B 健全“两个体系” 构建宜创社区

  从实验室到办公室,虽短短几步,却被称为创新创业的“死亡谷”。因此,在构建宜研社区后,社区优先发力的,就是打造全链全要素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全力服务企业成长。

  2022年12月14日,“综合服务+科技创新”全链全要素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正式官宣,社区以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的创新生态和“一体两翼”特色服务模式,搭建覆盖企业发展全周期的综合服务和科技创新两大支撑平台,以“守望者”的姿态,呵护企业发展。

  2023年上半年,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引入战略合作机构26家、共建服务平台8个、创业导师21人,涵盖服务项目12类167项,已服务企业132家,成效显著。

  在为入驻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的同时,社区还在以体系化的创业起步保障,为企业成长之路保驾护航。据介绍,社区连续两年开设科创训练营,而今年新开设的电声及集成电路产业专题训练营共吸引了53个项目参加,共毕业12个、成功落地9个,实现从“0”到“1”的培养孵化。

  2023年11月16日,社区概念验证中心概念验证培育工程正式启动,首期面向11个创业团队开展培育,进一步打通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同时,社区还围绕研发领域及现有资源建有10个创新工场,着力打造共享中(小)试车间、公共实验室等中试验证平台,进一步延伸成果转化链条。

  在社区“两个体系”的扶持下,企业的创新创业道路越发平坦,企业在社区的孵化成长也更为顺遂。数据显示,2023年,社区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家,申请高企企业达到44家,预计2023年底高企存量约为115家,位列全市产业园区第一。社区“创新创业不夜城”的品牌,也愈发鲜明、耀眼。

  C 畅通“三条渠道” 构建宜业社区

  历经多年探索实践,社区深知投融资对初创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初创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动力也来自于优质的投资资源和合作伙伴的一路同行。

  5月31日,首场“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对接会”落地,5家科技型企业及10家投融资机构擦出了“金融”与“创业”的热烈火花。以此为起点,社区现已推动17家企业与40家专业投资机构完成对接,助力7家企业获得风险投资超1亿元。东实集团还整合成立了高达80亿元的东莞市城市发展母基金,专注于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投资,进一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高频、高质、高量的资源对接,使社区成为引人注目的创业热土。而高度精准的人才培养渠道,也使社区成为人才成长的乐园。

  今年2月,东莞市第一家集成电路公共技术平台——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正式落地社区。8个月后,结合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社区联合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推出创新举措,通过联手电国芯科技集团,共同打造东莞市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截至目前,基地已与超1000家企业达成人才服务合作,与162所高校建立实训基地。

  人才留下来了,产品要如何“走出去”?今年11月,社区精准定位,推出“借船出海”品牌系列活动;而在更早之前,社区还与东莞市贸促会(国际商会)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社区企业产品国内外展销、对外出口商事活动等系列服务开展合作。

  目前,社区已经成功为20多家企业对接了松山湖侨留会、一带一路出口贸易服务公司等外部资源。双方还筹备共建商贸服务站(办事点),为企业提供国内外展销平台服务、境外对口机构合作资源导入、对外经贸法律知产资讯、赴外展会等资源及服务。畅通的海外市场拓展渠道,也为企业进一步“攻城略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入驻社区一年多来,专精于激光芯片散热封装基座的东莞市湃泊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完成2轮、近1个亿的融资,实现产品的国产替代;玻璃通孔技术TGV全球领先的三叠纪(广东)科技有限公司不仅获得了1500万元的首轮融资,产品也已跑步进入量产阶段。

  从社区持续以灵活的投融资渠道引入纾解资金困境、以精准的人才培育渠道提供智力支持、以集约的海外市场拓展渠道协助版图拓展不难窥见,作为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的见证者、陪伴者和助力者,社区通过持续出实招、放大招,为企业和人才的发展加满了油、攒足了劲。

  D 完善“软硬设施” 构建宜居社区

  从科技前沿到人间烟火,如今的社区,一幅“科产城人”融合共荣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2022年初,社区高端长租公寓——松寓就已正式启动市场化运营,人才可轻松实现“拎包入住”的便捷生活,在此之前,社区3栋人才公寓也启动配租,为社区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多生活便利。截至今年10月底,松寓及人才公寓的1800余套房源基本被“抢夺”一空,“住在社区”成为美好现实。

  2020年9月,佳纷天地试营业正式启动。作为松山湖中部片区首个商业综合体,50多家国内外知名头部品牌入驻,成为社区人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亮色,每年百余场文体活动,也为社区美好生活图卷增添了缤纷的色彩。

  换言之,社区不仅拥有丰富的购物、餐饮、娱乐等生活配套,还联结科研、工作、居住、生活等全方位的软硬件配套。在社区,空气中不仅飘着科学的味道,处处还洋溢着生活的欢声笑语。不仅如此,下楼即享的消费体验,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顺时应景的娱乐项目,更是“住在社区”的绝佳注脚。  

  十年来,社区通过创新源头的科研保障、厚植创新的“肥沃土壤”、快速发展的“绿通”快车道、全方位的丰富生活配套,不仅以“组合拳”的形式精准击中创业难的各个“要害”,更为东莞从制造到智造的成功转型打通“任督二脉”。产业运营服务平台、研发资源对接平台、科技设施共享平台、产业投资服务平台、综合培训支撑平台等五大平台的建设推进,也为企业发展灌注了海量动能。

  现在的社区,已集聚超500家高科技企业,近5000名企业家、创业者与科研人才,是珠三角地区科创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科技型上市公司,从这个创新创业“摇篮”出发,迈向更为广阔的世界。

  采写:南都记者 黄慧萍 通讯员 高晨瑞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